飞伏终难见,空抟似老乌。
一身随变化,故国任丘墟。
簇簇花如血,声声怨不枯。
春山情更好,何必夜相呼。
飞伏终难见,空抟似老乌。
一身随变化,故国任丘墟。
簇簇花如血,声声怨不枯。
春山情更好,何必夜相呼。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哀伤的边塞之情,充满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开篇“飞伏终难见,空抟似老乌”两句,通过形象地将鸟儿比作难以寻觅的友人,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渴望之情。紧接着,“一身随变化,故国任丘墟”则透露出诗人随命运起伏,漂泊他乡,内心却始终牵挂着那片久违的土地和记忆。
中间两句“簇簇花如血,声声怨不枯”,以鲜血般绽放的花朵比喻愈发浓烈的思念之情,而“声声”则暗示了诗人心中的无尽哀怨,这些哀怨就像声音一样,不断地在心头回荡。这些意象表达了深沉且复杂的情感。
最后两句,“春山情更好,何必夜相呼”,则是在这样浓重的乡愁中寻找一种释放与平衡。诗人似乎在提倡,即使对远方有着浓厚的情感,也不需要急于一时表达,因为那份思念就像春天的山色一样,越发显得温柔而美好。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对故土深沉的眷恋。
扶杖起病初,策马力未任。
既懒出门去,亦无客来寻。
以此遂成闲,闲步绕园林。
天晓烟景澹,树寒鸟雀深。
一酌池上酒,数声竹间吟。
寄言东曹长,当知幽独心。
忽忆前年科第后,此时鸡鹤暂同群。
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中庭鹤在云。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今年到时夏云白,去年来时秋树红。
两度见山心有愧,皆因王事到山中。
炉火欲销灯欲尽,夜长相对百忧生。
他时诸处重相见,莫忘今宵灯下情。
独来独去何人识?
厩马朝衣野客心。
闲爱无风水边坐,杨花不动树阴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