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精冷浸碧丛玉,琉璃涌出青毛猬。
何人采得离波澜,劈破颗颗生光寒。
水精冷浸碧丛玉,琉璃涌出青毛猬。
何人采得离波澜,劈破颗颗生光寒。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芡实的形态与品质,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审美情趣。
首先,“水精冷浸碧丛玉”一句,运用了“水精”这一富有光泽和透明感的物质来比喻水中的芡实,仿佛它们在碧绿的水中散发着冷冽而清澈的光芒,如同玉石一般珍贵而纯净。这里的“丛玉”则进一步强调了芡实群聚生长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芡实生长于水中的自然环境。
接着,“琉璃涌出青毛猬”一句,将芡实比作从琉璃中涌出的青色刺猬,既突出了芡实的青绿色泽,又巧妙地描绘了芡实表面可能具有的细小刺状纹理,形象地展示了芡实独特的外观特征。
“何人采得离波澜,劈破颗颗生光寒。”这两句诗则表达了对采摘芡实过程的想象与赞美。通过设问的方式,诗人似乎在询问谁能够在这波澜不惊的水面之上,小心翼翼地采摘这些珍贵的果实,并在劈开每一颗芡实时,都能让其散发出寒冷而清新的光芒。这里不仅体现了芡实的珍贵,也暗含了对采摘者高超技艺与细心呵护的赞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芡实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也蕴含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赞美,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审美追求。
紫髯将军身七尺,早拜金吾未三十。
臂挽雕弧二石强,腰横宝剑千人敌。
曾随骠骑过祁连,论赏平蕃功最先。
直向交河驰羽檄,肯教烽燧照甘泉。
名高飞将传异域,气凌属国雄燕然。
百年思刷会稽耻,万里曾屯充国田。
迩来移镇三河久,马上黄金垂紫绶。
偏裨皆为六郡英,贤豪不数云中守。
平原草色猎骑还,雁门雪尽春归后。
逻静无传紫塞烟,客来但醉芳尊酒。
良时跃马独朝天,阙下相逢思蔼然。
久知公子能虚左,苦忆将军恒在边。
锦带红缨士如虎,明日都门仍出祖。
节钺翩翩不见君,惟见云台天尺五。
人生三十古所立,嗟余落拓竟何有。
眼中万事皆等閒,帐下一经空自守。
扬雄寂寞人皆羡,长卿憔悴谁相偶。
五陵西上事已非,百粤南归岁应久。
侯门无分曳长裾,别墅閒来闭虚牖。
感怀徒使壮士悲,托交何处论新旧。
与君一见即倾倒,握手相驩情颇厚。
意气能凌豪士前,风流肯落当时后。
每于结客散黄金,纵令负郭无百亩。
白社吟来落木秋,青山醉倒芳尊酒。
知己终怜水上萍,年光暗掷门前柳。
惟有长歌一片心,此日赠君君识否。
停舟曲江浒,愿言谒遗祠。
岩岩始兴公,遗泽芬在斯。
堂倾风雨萃,碑断苔藓滋。
芳春奠行旅,落日归文狸。
唐宫昔全盛,衡鉴方独持。
弼谐展嘉猷,谠论非诡随。
雍雍朝阳凤,粲粲补衮丝。
侧闻卧病后,九庙烟尘飞。
渔阳突骑来,中华混群夷。
信知砥柱功,用舍同安危。
昭陵铁马空,仙李祚久移。
维馀兰菊存,千秋恒若兹。
我来荐微诚,再拜当前墀。
顾瞻庙貌间,风度犹可希。
武溪何淫淫,蓉峰亦巍巍。
只今相业隆,孰与前修期。
临风一长叹,山雨来霏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