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来密州,再岁得两子。
牙儿秀且厚,郑郑已生齿。
翁翁尚未见,既见想欢喜。
广孙读书多,写字辄两纸。
三三足精神,大安能步履。
翁翁虽旧识,伎俩非昔比。
何时得团聚,尽使罗拜跪。
婆婆到辇下,翁翁在省里。
大婆八十五,寝膳近何似。
爹爹与妳妳,无日不思尔。
每到时节佳,或对饮食美。
一一俱上心,归期当屈指。
昨日又开炉,连天北风起。
饮阑却萧条,举目数千里。
爹爹来密州,再岁得两子。
牙儿秀且厚,郑郑已生齿。
翁翁尚未见,既见想欢喜。
广孙读书多,写字辄两纸。
三三足精神,大安能步履。
翁翁虽旧识,伎俩非昔比。
何时得团聚,尽使罗拜跪。
婆婆到辇下,翁翁在省里。
大婆八十五,寝膳近何似。
爹爹与妳妳,无日不思尔。
每到时节佳,或对饮食美。
一一俱上心,归期当屈指。
昨日又开炉,连天北风起。
饮阑却萧条,举目数千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场景,充满了对亲人深厚的情感。开篇便以爹爹到密州后又添两子为喜事,牙儿的生长情况也被细腻地描述出来,这些都透露出作者对于新生命的喜悦和期待。
诗中“翁翁尚未见,既见想欢喜”表达了对远方亲人重逢时的欣慰之情,而“广孙读书多,写字辄两纸”则展示了年幼子孙的成长与学习景象,这些都体现了家庭的和谐与希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大安能步履”透露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情况,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他们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随后的“翁翁虽旧识,伎俩非昔比”则流露出一丝对远方亲人变化的感慨,这种变化可能是因时光流逝或生活变迁所致。
诗中最后几句,“何时得团聚,尽使罗拜跪。婆婆到辇下,翁翁在省里。大婆八十五,寝膳近何似。”表达了对家庭团聚的渴望以及对于老年亲人健康状况的关切。
结尾部分,“爹爹与妳妳,无日不思尔。每到时节佳,或对饮食美。一一俱上心,归期当屈指。”则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每逢佳节或美食都想起他们,希望早日相聚。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也反映出古代中国社会中重视家庭与教育的传统价值观。
轻烟澹沲低村树,平原迤逦青春曙。
阅河事罢命回銮,南苑经临兹取路。
莱畦花圃带郊坰,物土耕桑随意度。
民风墟里宛在忆,是我少年行乐处。
耳后生风逐狡兔,弯弓向云落孤鹜。
而今珍重久不为,饶有先忧胜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