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极垂光,听圆含响。若谓见闻,法成尘想。
光流大千,响传沙界。对现全彰,无在不在。
声不是声,色不是色。非色非声,山高水急。
眼不可见,耳不可闻。非见非闻,宛尔见闻。
见色闻声,脱出根尘。水月镜像,梦幻施陈。
文殊宝刹,观音普门。周罗法界,唯子一人。
身土交映,妙绝凡圣。本有天真,非病不病。
长歌且唱,妙舞更誇。东西南北,示现空花。
生死去来,去来生死。若不如是,多过多咎。
兹言未谛,此语皆宗。标指若示,古人同风。
见极垂光,听圆含响。若谓见闻,法成尘想。
光流大千,响传沙界。对现全彰,无在不在。
声不是声,色不是色。非色非声,山高水急。
眼不可见,耳不可闻。非见非闻,宛尔见闻。
见色闻声,脱出根尘。水月镜像,梦幻施陈。
文殊宝刹,观音普门。周罗法界,唯子一人。
身土交映,妙绝凡圣。本有天真,非病不病。
长歌且唱,妙舞更誇。东西南北,示现空花。
生死去来,去来生死。若不如是,多过多咎。
兹言未谛,此语皆宗。标指若示,古人同风。
这首诗《标指六偈·见闻》由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其内容深邃,蕴含着佛教哲学思想,以独特的语言风格探讨了见与闻的本质以及它们与宇宙万物的关系。
首先,诗中提到“见极垂光,听圆含响”,描绘了一种超越感官体验的境界,光线和声音似乎直接从极点垂下和围绕,暗示着一种内在的、超然的感知方式。接着,“若谓见闻,法成尘想”则指出如果将见闻视为物质世界的现象,那么这些现象就会被琐碎的念头所束缚,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
“光流大千,响传沙界”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感知的范围,光和声仿佛贯穿了整个宇宙,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强调了宇宙间万物相连的深刻联系。而“对现全彰,无在不在”则表达了万物显现的完整性和普遍性,无论何处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接下来的“声不是声,色不是色。非色非声,山高水急”部分,通过否定和肯定的对比,揭示了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异,指出真正的“声”和“色”并非我们日常经验中的那样,而是超越了这些概念的存在。这与佛教中关于“空”的观念相呼应,即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眼不可见,耳不可闻。非见非闻,宛尔见闻”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即使在传统意义上无法通过眼睛看到或耳朵听到的事物,也并非不存在,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见色闻声,脱出根尘”表明了通过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可以超越感官的限制,达到心灵的自由。这里“根尘”指的是根器和尘世,象征着束缚人的物质和感官世界。
“水月镜像,梦幻施陈”运用比喻,将现实比作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和梦境中的场景,强调了现实的虚幻和变化无常,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觉察。
“文殊宝刹,观音普门”提到了两位著名的佛教菩萨,文殊代表着智慧,观音代表着慈悲,暗示了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智慧与慈悲的圆满。
“周罗法界,唯子一人”则表达了宇宙法界的广阔与个人意识的统一,强调了个体在宇宙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
“身土交映,妙绝凡圣”指出身体与土地相互映照,体现了自然与个体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暗示了超越凡俗的神圣境界。
“本有天真,非病不病”强调了本性的纯净与真实,指出真正的健康并非外在的疾病与否,而是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最后,“长歌且唱,妙舞更誇”鼓励人们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智慧,通过音乐和舞蹈来庆祝生活的美好。
“东西南北,示现空花”意味着在不同的方向上展示的都是空幻的花朵,象征着事物的瞬息万变和无常。
“生死去来,去来生死”则揭示了生命循环的规律,生死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生命在不断的流转中展现其意义。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见与闻的本质、宇宙的奥秘、生命的真谛以及修行的意义,展现了佛教哲学中关于空、无常、因果、解脱等核心概念的理解。
白额白额猛且雄,居然据我林之中。
白日出林取人食,馋口大开如血红。
摇头掉尾似得意,流血滂滂无惨容。
遂令自古南山下,大道尽日无人纵。
一朝忽与猎夫遇,密网强弓绕林树。
白额计穷无所逃,四足如豚缚将去。
虽然摇尾乞人怜,积恶过深宁汝恕。
却怜三四假威狐,遁迹潜形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