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箫惊报同云重。仍怪金瓶冻。清明将近雪花翻。
不道海棠消瘦、柳丝寒。王孙沈醉狨毡幕。
谁怕罗衣薄。烛灯香雾两厌厌。
仿佛有人愁损、上眉尖。
玉箫惊报同云重。仍怪金瓶冻。清明将近雪花翻。
不道海棠消瘦、柳丝寒。王孙沈醉狨毡幕。
谁怕罗衣薄。烛灯香雾两厌厌。
仿佛有人愁损、上眉尖。
这首宋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寒料峭的画面。"玉箫惊报同云重",以玉箫声打破冬日的沉寂,暗示了阴霾厚重的天气。"仍怪金瓶冻"进一步强调了寒冷,连金瓶中的水都结冰了。清明将至,本应是春暖花开之际,但"雪花翻"却出人意料,显现出春寒料峭的反常。
"海棠消瘦、柳丝寒"通过描绘海棠花的凋零和柳条的冷冽,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萧瑟景象,暗示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接下来,词人笔锋一转,写到"王孙沈醉狨毡幕",主人公在奢华的环境中借酒浇愁,但即使身处暖室,也未能驱散内心的寒意。
"谁怕罗衣薄"看似轻松,实则透露出主人公对环境温度的敏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最后两句"烛灯香雾两厌厌,仿佛有人愁损、上眉尖"描绘了室内昏暗的氛围,蜡烛微光摇曳,香气缭绕,却无法驱散主人公深深的愁绪,仿佛这愁绪凝聚在眉头之上。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冷酷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时光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