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炉东畔暮还朝,一气窗间拂绛绡。
生熟水沉怜血格,阴阳火活恐烟焦。
莞中虽是香农女,江畔难将玉佩要。
得侍维摩真大幸,一生心字佛前烧。
宣炉东畔暮还朝,一气窗间拂绛绡。
生熟水沉怜血格,阴阳火活恐烟焦。
莞中虽是香农女,江畔难将玉佩要。
得侍维摩真大幸,一生心字佛前烧。
这首诗《赠香东(其一)》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香炉与香料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香文化的独特感悟和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首句“宣炉东畔暮还朝”,以“宣炉”点明香炉的材质与品质,暗示其珍贵与庄严。“暮还朝”则寓含时间的循环与生命的轮回,营造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氛围。
次句“一气窗间拂绛绡”,通过“一气”二字,强调了香烟与空气的交融,仿佛能感受到香烟在窗户之间轻柔地拂过,如同轻纱般细腻。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香烟形象化,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接着,“生熟水沉怜血格,阴阳火活恐烟焦”两句,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香料的特性与制作过程。水沉香的“血格”可能是指其独特的香气或色泽,而“生熟”则暗示了香料的不同状态。后半句“阴阳火活恐烟焦”则表达了对火候控制的谨慎与敬畏,生怕香烟因火候不当而受损。
“莞中虽是香农女,江畔难将玉佩要”两句,通过对比,将“香农女”与“玉佩”进行类比,前者代表了香料的生产者,后者则是高雅的象征。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香料与贵族生活之间的联系,也暗示了香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
最后,“得侍维摩真大幸,一生心字佛前烧”表达了诗人对能够亲近佛教圣贤维摩诘的荣幸,以及对佛法的深深敬仰。通过“心字”这一细节,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纯净与对佛法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欣赏,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教精神的向往与实践,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与宗教情怀的作品。
姮娥天上,恰晚妆添罢,更临瑶阙。
四十七年才又见,闰了中秋佳节。
再泻金波,重悬晶饼,分外铺晴雪。
广寒宫殿,依然翠锁齐掣。
可惜耿耿孤光,萧萧夜景,纵好成虚设。
赢得冰轮圆两度,多照一番华发。
万里乡愁,五更寒信,幽恨凭谁说。
停杯南望,山中丛桂应发。
黑窑秋夜,记临风痛饮,黯然言别。
我去汴城君绣岭,一样前朝陵阙。
麦积山高,木皮岭滑,度陇何须怯。
汉家节使,天边铙吹不绝。
且自掷帽狂呼,绕床大叫,卢采输谁喝。
莫听渭桥呜咽水,残了秦时明月。
凿空张骞,缒兵邓艾,此事真人物。
骊山山下,料应红树如血。
阿大中郎,论家世、人人有集。
吾老矣、沅湘香草,童蒙聊拾。
破屋霜红萝薜暗,空斋雨黑仓琅涩。
叹青衫、原不为琵琶,年年湿。谁耐把,残编缉。
久懒向,侯门揖。算曹刘沈谢,非今所急。
一片月悬关塞上,五更笛落阑干北。
正匣中、刀作老龙吟,声于邑。
轰隐家门,捉鼻免、问君何术。
适志耳、和烟种树,带云舂术。
杜老堂前邻扑枣,陶公酒后儿呼栗。
更风潭、夹宅月当门,消閒日。诗酒外,谁胶漆。
猿鹤侣,吾俦匹。任客誇裘马,人矜才笔。
书到成时松竟老,径当僻处萝偏密。
叩苔菲、半晌不逢人,琴声出。
榴红乍吐,下有胎仙暗来去。
翛然映水梳翎,琴心对舞。
珠衣雪举,凝想水天深处。
蓬山洞府,曾记得清凉无暑。
一自谪尘凡,几遍伤羁旅。
幸逢水冽泉香,此身有主。
莺啼燕乳,啄破绮窗花午。
人间愁苦,轻别了、吹笙俦侣。
烟样罗裯,月样银钩。人立处、风景全幽。
谁将纨扇,细写风流。有一分水,一分墨,一分愁。
天街似水,迢迢凉夜,十年前、事上心头。
双飘裙带,曾伴新秋。在那家庭,那家院,那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