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偏涉水,肩舆彳亍深。
涧里水行若登山,篙师叫号上石滩。
行四千里匝两月,一身常在山水窟。
山水纠纷眉欲攒,黄尘翻使羡长安。
扬鞭九陌平如砥,不识人间行路难。
山行偏涉水,肩舆彳亍深。
涧里水行若登山,篙师叫号上石滩。
行四千里匝两月,一身常在山水窟。
山水纠纷眉欲攒,黄尘翻使羡长安。
扬鞭九陌平如砥,不识人间行路难。
这首清代彭蕴章的《远行篇》描绘了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对都市生活的向往。首句“山行偏涉水”展现了旅途中的艰难,山路崎岖还要渡水,显示出行者的决心和毅力。接着,“肩舆彳亍深”写出了乘坐肩舆(人力轿)在深山中缓慢前行的情景,形象生动。
“涧里水行若登山”运用比喻,形容溪流湍急,仿佛在攀登陡峭的山峰,凸显了行舟的险阻。“篙师叫号上石滩”进一步描绘了船夫在激流中奋力撑篙的紧张场景,表现出环境的艰险和人力的渺小。
“行四千里匝两月”记录了漫长的旅程,两个月的时间走过四千里路,足见行程之遥。“一身常在山水窟”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山水之间漂泊的孤独感。“山水纠纷眉欲攒”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山水间的纷扰仿佛要挤皱眉头,形象地传达出内心的困扰。
最后两句“黄尘翻使羡长安”表达了对繁华都市长安的向往,尽管身处山水间,但对尘世的热闹和安逸仍有所憧憬。“扬鞭九陌平如砥,不识人间行路难”则通过对比,想象长安大道平坦如砥,暗示出对城市生活轻松便捷的向往,同时也反衬出行程的艰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远行的艰辛与对都市生活的复杂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道士清晨喜告余,昨朝膏露降濡濡。
夜来舆从留山观,此瑞端呈邑大夫。
我闻之言半疑信,踏破晓光上孤峻。
巍然古殿汉天师,水绕丹炉叶明润。
旁观复折取以前,连日祥应讵偶然。
我亦尝审甘如饴,是谁执此变化权。
益信人心自灵妙,莫执人神定名号。
此机不动万象沈,此机一发靡不到。
此机不属上下中,此机非西南北东。
此机无远亦无近,此机至正而大公。
此机夫人之所有,何不自贵自善守。
寸善微萌天地知,小恶开元祸随后。
皇天无亲亦无常,愿言孜孜兢兢悠久而无疆。
燕语莺啼,杏坛春色。
为甚无人领略,又添个山青水绿。
是多多少少明明白白,对面不识。
方且荡然放逸,不亦文辞雕琢。
圣人道君子不必相与言,但示以礼乐,礼乐无言莫穿凿。
一味融融,无穷静乐。
步步行行皆妙用,言言句句俱寂寞。
舜曰道心,明心即道。
百姓日用,不知不觉。
从学者再三勤勤有请,也只不可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