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
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
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
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读唐人愁诗戏作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以独特的视角,通过想象和感慨,表达了对文人才华被埋没的同情以及对屈原遭遇的共鸣。
"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这两句诗寓言般地写出了诗人认为上天似乎担心文人的才华未能得到充分施展,因此让他们在困厄中度过,如同被遗弃在荒凉的草丛(蒿莱)之中。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文人的不得志比作被自然环境遗忘的草木。
"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诗人进一步联想到了屈原,他是《离骚》的作者,因遭贬谪而流放到汨罗江畔。诗人假设如果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苦难,屈原就不会写出流传千古的《离骚》,从而揭示出文人困境与创作灵感之间的关系。
整首诗以屈原为例,表达了对文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也暗示了即使在逆境中,文人才华也能激发出非凡的创作力量。陆游的这首诗富有哲理,体现了他对文学价值和人生际遇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