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鬓先生自出林,孟光同乐野云深。
躬耕为食古人操,非织不衣贤者心。
眼众岂能分瑞璧,舌多须信烁良金。
君看黄阁南迁客,一过泷州绝好音。
绿鬓先生自出林,孟光同乐野云深。
躬耕为食古人操,非织不衣贤者心。
眼众岂能分瑞璧,舌多须信烁良金。
君看黄阁南迁客,一过泷州绝好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之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个人行为的刻画,展现了古人对于简单生活和高尚品德的向往。
“绿鬓先生自出林”一句,以“绿鬓”形容长发如草,既象征着隐逸之士,也寓意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紧接着,“孟光同乐野云深”,则是说诗人与孟光(古代贤者)一起在深邃的山林中享受悠然自得的情趣。
“躬耕为食古人操”表明诗人亲手耕作,以获得生活所需,体现了古人的勤劳精神。接着,“非织不衣贤者心”则强调了古代贤者的节俭之德,即使是衣着,也务必亲自织造,不愿依赖他人。
“眼众岂能分瑞璧”和“舌多须信烁良金”,分别形容过多的眼睛无法辨别真伪,过多的言语也难以确保每一句话都是真诚可靠的。这两句诗意在告诫人们要慎重选择、鉴别真假。
最后,“君看黄阁南迁客,一过泷州绝好音”则是对听者提醒,去观赏那些隐逸之士南迁而行时的情景,他们经过泷州时留下的美好声音(或指诗人自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古代贤者品德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生活和纯粹精神世界的向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