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息相依,息调心静。静调久久,可成胜定。
神气相合,气和神清。清和久久,可致长生。
心息相依,息调心静。静调久久,可成胜定。
神气相合,气和神清。清和久久,可致长生。
这首诗是宋代高僧晁迥所作,名为《禅道同功修养诀》。诗中通过对“心”与“息”的调和来探讨内在的精神修持之法,旨在通过调整呼吸与心神的平衡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首句“心息相依,息调心静”,表达了作者对于心与呼吸之间关系的认识,即通过调节呼吸来使心神安定。这里的“心”指的是精神、意识,而“息”则是指呼吸。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是修道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体验。
接着,“静调久久,可成胜定”,进一步阐释了长时间保持内心的宁静可以达到一种坚不可摧的定力,这种定力是通过长期的禅修实践而获得的。这种境界在佛教和道家都有类似的描述,通常被视为修行者追求的一种高级状态。
“神气相合,气和神清”,则是在强调呼吸与精神之间的进一步融合。当内在的能量(即所谓的“气”)与心神协调一致时,便会产生一种清明之感。在这里,“气”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常被视为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最后,“清和久久,可致长生”,表达了通过持续的修持,可以达到长寿甚至是不死的境界。这一点与道家的求生之术有相通之处,都强调通过内在的修炼来延年益寿。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示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修行思想,即通过调整呼吸、心神和身体能量,达到身心合一,从而获得长寿甚至是精神上的超脱。
素绡开处,看烟云骀荡,悬厓森列。
尺幅沧波窥远势,两点轻舟如叶。
裂石奔泉,遥汀攒树,点染皆奇绝。
东坡佳句,几时双剑重合。
茵念寥落生平,南来北去,随处留车辙。
十载嘉陵江上住,更向黔州行役。
可惜当时,穷探幽胜,无此丹青笔。
惘然凭几,寄愁何啻千叠。
绿野堂空,紫箫声绝,断肠试与谁说。
度墙薜荔,挂几丛残叶。
沼莲净、结实旋枯,庭梧冻、颤枝先折。
飞霜后、苔藓旧痕,更愁消歇。
徘徊清泪浥,还记艳春时,芳宴同列。
醉移簟枕,看穿花双蝶。
验前事、钗上燕分,伴新恨、草閒蛩咽。
凉宵迥,唯有透帘皓月。
记铜瓶曾贮惠山泉,潇然洒尘襟。
记湖山胜处,鼋鼍出没,雪浪斜侵。
又记园梅开后,香气压千林。
惟恨当时伴,没个知音。
奕奕吾宗挺秀,爱云龙星凤,说剑弹琴。
祗临流小筑,车辙杳难寻。
想西溪、万株杨柳,比南湖、还较有清阴。
应招我、坐芝兰室,共话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