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蟆石在几秋春,不向风涛化甲鳞。
自与庐峰为御畜,肯同诸阜作臣邻。
每愁鳌钓归龙国,稍喜蟾光下月轮。
万载湖山终不变,蛟螭怒舞欲何伸。
虾蟆石在几秋春,不向风涛化甲鳞。
自与庐峰为御畜,肯同诸阜作臣邻。
每愁鳌钓归龙国,稍喜蟾光下月轮。
万载湖山终不变,蛟螭怒舞欲何伸。
这首诗描绘了虾蟆石的自然景观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深刻感受。首先,诗人以“虾蟆石在几秋春”开篇,将虾蟆石置于时间的长河中,暗示其存在之久远,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变迁的感慨。接着,“不向风涛化甲鳞”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强调虾蟆石独立于风浪之外,保持其原始形态,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
“自与庐峰为御畜,肯同诸阜作臣邻”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虾蟆石与庐峰相依,与其他山峦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独特地位。这里,“御畜”和“臣邻”的比喻,既展现了虾蟆石的尊贵,也暗含了诗人对其超然物外的赞美。
“每愁鳌钓归龙国,稍喜蟾光下月轮”则通过想象中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虾蟆石命运的关切与期待。诗人担心虾蟆石被龙国的鳌钓走,但又因看到月轮下的蟾光而感到一丝安慰,这种情感的细腻转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宇宙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最后,“万载湖山终不变,蛟螭怒舞欲何伸”两句,总结了诗人对虾蟆石永恒不变的信念,以及对自然界中力量冲突的深思。这里,“万载湖山”象征着时间与空间的永恒,而“蛟螭怒舞”则可能代表自然界中不可预测的力量,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虾蟆石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独特,更蕴含了诗人对时间、空间、生命、宇宙等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