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维舟傍寺门,欲从飞阁问仙源。
残碑石在曾驱虎,古洞云深不见猿。
上界钟鸣僧入定,层崖花落客扳援。
廿年来往俱陈迹,聊与同心避俗喧。
几度维舟傍寺门,欲从飞阁问仙源。
残碑石在曾驱虎,古洞云深不见猿。
上界钟鸣僧入定,层崖花落客扳援。
廿年来往俱陈迹,聊与同心避俗喧。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飞来寺的探访与感悟。首联“几度维舟傍寺门,欲从飞阁问仙源”,以“几度”二字开篇,暗示诗人多次造访此地,表达了对飞来寺的深厚情感。接着,“维舟傍寺门”描绘了诗人乘船靠近寺院的情景,而“欲从飞阁问仙源”则流露出诗人对探寻神秘仙境的好奇与向往。
颔联“残碑石在曾驱虎,古洞云深不见猿”,通过“残碑”和“古洞”两个意象,展现了飞来寺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幽静的特点。其中,“曾驱虎”和“不见猿”分别从动物的角度侧面烘托出环境的原始与宁静,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颈联“上界钟鸣僧入定,层崖花落客扳援”,进一步描绘了飞来寺的宗教氛围和自然景观。钟声悠扬,僧人入定,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而“层崖花落”则展现了四季更迭、自然轮回的景象,同时“客扳援”也体现了访客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探索。
尾联“廿年来往俱陈迹,聊与同心避俗喧”,总结了诗人多年来的访寺经历,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慨之中。通过“廿年来往”、“陈迹”和“避俗喧”,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飞来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明代文人游历山水、抒发情怀的佳作。
乌桕村边,酒旗飐、画出江南风色。
回首野渡荒寒,麋湖冻澄碧。
乡梦远、银鲈脍玉,甚长绊、季鹰词客。
雪浣征衣,云停旧约,难破凄寂。
又何用、草檄从戎,正书报、甘泉马蹄疾。
且喜隔年春到,有梅花消息。
归去好、红炉纸阁,与故人、共醉良夕。
忍听哀角飞霜,暮愁千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