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事阑珊可怨嗟。愁看柳絮逐风斜。
碧云天际正无涯。
莫问燕台曾落日,休怜吴地有飞花。
春风总不属侬家。
春事阑珊可怨嗟。愁看柳絮逐风斜。
碧云天际正无涯。
莫问燕台曾落日,休怜吴地有飞花。
春风总不属侬家。
这首《浣溪沙·和仲韶寄韵》由明代诗人沈宜修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末时节的哀愁与感慨。
首句“春事阑珊可怨嗟”,开篇即点出春光将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春日的美好时光即将消逝,诗人不禁发出一声叹息,表达了对春天即将结束的哀愁。
接着,“愁看柳絮逐风斜”一句,以柳絮随风飘舞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末时节的景象,同时也借以抒发内心的愁绪。柳絮的轻盈与飘忽,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暗示着一种无可奈何的离别感。
“碧云天际正无涯”则进一步渲染了广阔的背景,碧蓝的天空与无边的远方形成了一种辽阔而空旷的意境,增强了诗的抒情效果,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莫问燕台曾落日,休怜吴地有飞花”两句,运用了典故,通过“燕台落日”和“吴地飞花”的意象,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燕台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吴地飞花则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这两句既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现实的感慨。
最后,“春风总不属侬家”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春风不眷顾自己的深深感慨。春风本是温暖和煦的象征,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无法触及的遥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春末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在面对人生变迁时的无奈与哀愁。
有鸟不知名,皎然闺中清。
育雏上庭竹,众鸟不敢凌。
暮雨衔虫归,唤雏雏不应。
以翼覆雏宿,夜久巢屡惊。
小仆极残忍,不眠伺东荣。
扳巢袭其母,母去巢亦倾。
一雏堕地死,二雏尚咿嘤。
平明视竹根,群蚁正经营。
子弱母护之,无母何以生。
呜呜号者死,宛有雌雄情。
入帘逼我枕,为我再三鸣。
此鸟初来巢,卑卑近前楹。
我无害鸟心,人谓此鸟灵。
终焉失所托,此祸将孰惩。
吾甚愧此鸟,感之欲沾缨。
呼奴挞其背,流血非所矜。
再拜谢此鸟,此意何由平。
吴下衣冠集胜游,扁舟游遍五湖秋。
未能执笔陪联句,懒得逢人说运筹。
绿野文章传在洛,赤松心事弃封留。
赓歌趣我归来兴,莫道非才尚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