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不能行,神仙宁此留。
祇以形之似,高踪何处求。
一足不能行,神仙宁此留。
祇以形之似,高踪何处求。
这首诗描绘了对仙足岩的想象与思考,通过对比“一足不能行”与“神仙宁此留”的情境,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一足不能行”,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身体上的限制,暗示着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受限于种种束缚,难以自由自在地行走。然而,紧接着的“神仙宁此留”,则将视角转向了超凡脱俗的境界,提出即使在这样的限制下,也有神仙愿意停留,似乎在暗示着超越物质限制的精神追求。
“祇以形之似,高踪何处求。”这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即使是看似相似的形态,也难以寻觅到真正的高远踪迹。这里的“高踪”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深远的智慧或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精神高度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相似或模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探讨了在有限的现实中追求无限可能的主题,鼓励读者超越物质的局限,探索内心深处的自由与超脱。
敞青红、水边窗外,登临元有佳趣。
薰风荡漾昆明锦,一片藕花无数。才欲语。香暗度。
红尘不到苍烟渚。多情鸥鹭。
尽翠盖摇残,红衣落尽,相与伴风雨。横塘路。
好在吴儿越女。扁舟几度来去。
采菱歌断三湘远,寂寞岸花汀树。天已暮。
更留看,飘然月下凌波步。风流自许。
待载酒重来,淋漓醉墨,为写洛神赋。
玉节星轺,十道监司,治称最优。
甚惠风才到,豚鱼亦信,清霜未降,狐兔先愁。
镇静洪都,澄清白下,又过东南第一州。
云烟底,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离筵无计相留。
谩慷慨中年白发稠。
记琼花照眼,忙催诗笔,松灯促座,笑递觥筹。
放浪形骸,欣于所遇,负我兰亭共一游。
心期在,想山阴兴尽,和月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