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八声甘州.赋六忆·其五立》
《八声甘州.赋六忆·其五立》全文
清 / 易顺鼎   形式: 词

忆立时初出绣纬中,偏爱画栏东。

正伤春人独,落花微雨,归燕帘拢。

添个小鬟扶着,香下四眉峰。

遮却湘裙半,一树嫣红。

曾似羽林夜约,累卿卿待久,酸透双弓。

斗腰支谁俊,私语更喁喁。

愿天怜比肩人瘦,把双魂吹化海棠风。

还记否柳绵撩乱,蓦地相逢?

(0)
鉴赏

这首《八声甘州·赋六忆(其五)立》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易顺鼎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怀念。

开篇“忆立时初出绣纬中”,以“绣纬”这一富有古典美的意象,勾勒出女子初露芳容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氛围。“偏爱画栏东”,则进一步展现了女子对特定环境的喜爱,暗示了她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倾向或记忆。

接着,“正伤春人独,落花微雨,归燕帘拢”,通过“伤春”、“落花”、“微雨”和“归燕”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与离别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情感波动的场景之中。特别是“归燕帘拢”,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暗含了对远方亲人或伴侣的思念。

“添个小鬟扶着,香下四眉峰”,这一句通过小鬟的陪伴和女子的装扮细节,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暗示了女子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遮却湘裙半,一树嫣红”,通过“湘裙”和“嫣红”的色彩对比,不仅展现了女子服饰的华美,也寓意着她内心的热烈与情感的丰富。这一句将视觉与情感巧妙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曾似羽林夜约,累卿卿待久,酸透双弓”,通过“羽林夜约”的典故,表达了女子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等待之中的深情与煎熬。其中“累卿卿待久”和“酸透双弓”生动地描绘了等待的漫长与情感的深沉。

“斗腰支谁俊,私语更喁喁”,这两句通过动作和对话的描写,展现了女子与某人的亲密互动,以及他们之间情感的细腻与真挚。这里的“斗腰支谁俊”可能暗指某种游戏或调情的方式,而“私语更喁喁”则直接描绘了两人之间的私密交流,充满了温馨与甜蜜。

最后,“愿天怜比肩人瘦,把双魂吹化海棠风”,表达了女子希望上天能体恤她与爱人之间的深情,让他们的灵魂如同海棠花般在春风中绽放。这不仅是对爱情的美好祝愿,也是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永恒追求。

“还记否柳绵撩乱,蓦地相逢?”以“柳绵撩乱”这一景象,象征着偶然相遇的惊喜与意外,呼应了开头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形成了情感上的闭环。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丰富的意象运用和流畅的韵律节奏,展现了诗人对于往昔美好回忆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爱情、友情等美好情感的向往与珍视。

作者介绍
易顺鼎

易顺鼎
朝代:清   字:实甫   号:忏绮斋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生辰:1858~1920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
猜你喜欢

台州观海二首·其二

迷阳不自觉,春远此登楼。

落日鲲鹏运,一桴天地浮。

白波心不变,青鸟信何由。

八骏浮云里,平居端百忧。

(0)

宿石竹岩

寝痾坐情累,削迹离故家。

届兹仲如月,气候清且嘉。

迢迢紫云洞,渺渺天一涯。

寻壑滞瀑流,攀岑悟灵芽。

千峰递生态,百草互吐葩。

周览荡节物,况乃凌紫霞。

神仙彷佛遇,导我营丹砂。

丹砂未易营,缁鬓早已华。

神理寓隐颐,时变增感嗟。

至人有逸念,存形非所多。

(0)

野寺寻春二首·其二

深掩柴扃老却春,不知花烂已迷滨。

漫漫野草踏成路,泼泼江流空问津。

最是一年生事急,谩劳百舌巧声新。

坐馀忽地东风恶,举扇何人要避尘。

(0)

观禾

我来彭麓下,坐爱青山色。

雨过忽新凉,苍烟望无极。

秋禾行欲成,岂畏骄阳逼。

垄亩绿如屯,原隰少螟螣。

同欣有年乐,讵知天子力。

(0)

王使君诲处觅猫

雪白狸奴尾胜金,曾娱白发戏花阴。

急须分乞邻姬养,莫遣空摧孝子心。

(0)

周仲礼二亲挽诗

双鹤何年下碧松,寝门幽寂杳仙踪。

山中谏议无书上,地下恩光有诏封。

鹭锦巧裁焚处服,翟冠重补画时容。

天涯客子秋来恨,庭叶萧萧草露浓。

(0)
诗词分类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诗人
释善珍 陈岩 陆震 瞿士雅 李延兴 石孝友 多隆阿 王吉昌 周麟之 释崇岳 周馨桂 朱晞颜 杨旦 陈起 王义山 宁调元 牛焘 程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