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
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
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
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
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
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
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图景,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力的赞美。开篇四句通过“翛翛映赤日”、“龟兆出”等意象,勾勒出一个静谧而生机勃勃的山野景象。诗人在湖阴先生的草室中,看着农事活动,感受到秋天丰收的喜悦。
接下来的八句则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与农事的艰辛:雷雨交加、旱情初伏,以及豆死而苏,这些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农业生产的不易。同时,诗人提到“三年五谷贱如水”,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而今岁西成复如此,则表明作者对于丰收的期待。
最后两句“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则是对宋朝皇帝的颂扬,以及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望。诗中多次出现“元丰”的字眼,是在强调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和平。而结尾处,“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则是诗人自述其志,不因身处田园而感到贫乏,反倒是在耕作中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对元丰年间的赞美。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更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表达了对时代的认同和对未来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