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重出处,外物非所荣。
凤饥不啄粟,鸿冥安可矰。
早知屠羊肆,无所用三牲。
傥来亦傥去,不平何足鸣。
哲人重出处,外物非所荣。
凤饥不啄粟,鸿冥安可矰。
早知屠羊肆,无所用三牲。
傥来亦傥去,不平何足鸣。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孙应时的作品,名为《子宝东归以嘤其鸣矣求友声为韵作古诗七章宽予旅怀次其韵(其四)》。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子宝东归的思念和期盼,以及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哲人重出处,外物非所荣。” 这两句表明智者对于名誉地位看得很重,但却不以外在的物质荣耀为荣。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凤饥不啄粟,鸿冥安可矣。” 凤凰不吃普通的米饭,高洁如同深不可测的云雾。这两句借助凤凰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对高洁品格的赞美。
“早知屠羊肆,无所用三牲。” 早早就知道杀羊的市场,没有地方使用那繁复的祭祀之物。这里暗示诗人对于世俗礼仪的超脱和不屑,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傥来亦傥去,不平何足鸣。”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于那些不公正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鸣叫呢?这两句流露出诗人面对世事变化时的超然态度和对不公的淡漠。
整首诗通过对子宝品格的赞美,以及对友情和高洁生活理想的表达,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兰幌灯前卷。便相如、愁盈四壁,一是齐遣。
始信明眸真善睐,暗瞬秋波似泫。
早打叠、鸾衾如茧。
扣扣繁钦情乍定,道琴心、眉语都来浅。
双影好,玉台展。三生石上精魂显。
好摩挲、蓝桥赠盒,玉圆犀扁。
得近佳人偏郑重,不惜乌龙字犬。
纵病渴、谁能求免。
从此比肩形影似,奉鸳鸯、绣谱同经典。
红绶带,肯轻剪。
水绿山青,望绵邈、中原何极。
甚一夜、西风摇落,便成畴昔。
弦柱华年抛掷半,囹圄甲子消磨十。
待儿时、云雾为开开,回天日。牛同皂,恨难涤。
马生角,涕沾臆。看大江东去,虏氛南逼。
已分功名成画饼,只今王霸空陈迹。
尽千秋、黄土与安排,长埋碧。
寒雨连江,暮城严鼓,倦旅清宵。
欹枕细数檐花,潇潇下、窗纸频敲。
翠衾冷逼梦惊,误灯影红摇。
甚雁声、偏搅愁人,未教到耳已魂销。
还理断弦翻苦调,望神京、一发霾云表。
有泪不洒觚棱,嗟予季、戢羽天寥。
信沈道远,怨鸿响、凄绝南谯。
怅夜永、羁绪鳏鳏,暗里青鬓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