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已传信,端叶未分枝。
莫嫌开晚,前月曾付小春期。
谁道梳风洗雨,不许调脂弄粉,容易涴天姿。
眼界未多见,鼻观已先知。昔西湖,今北客,各从宜。
要渠烂熳,趣得暖律为渠吹。
犹记石亭攀折,浑似扬州观赏,清兴欲寻诗。
三嗅不离手,如得和篇时。
飞雪已传信,端叶未分枝。
莫嫌开晚,前月曾付小春期。
谁道梳风洗雨,不许调脂弄粉,容易涴天姿。
眼界未多见,鼻观已先知。昔西湖,今北客,各从宜。
要渠烂熳,趣得暖律为渠吹。
犹记石亭攀折,浑似扬州观赏,清兴欲寻诗。
三嗅不离手,如得和篇时。
此诗描绘了一种春日微雨后景象,飞雪般的花瓣已开始传递消息,但枝头上的嫩叶尚未完全展开。诗人并不认为自己的创作太晚,因为在前一个月份中,就已经向小春交付了这样的期许。
"谁道梳风洗雨,不许调脂弄粉,容易涴天姿。" 这几句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和顺应之情怀,认为不需要人工的装饰和雕琢,自然界本身就拥有最完美的韵味。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虽然眼前没有看到太多的景象,但鼻子已经先于感知到了春天的气息。昔日在西湖边,而今朝则是北方的客人,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享受和感悟。
"要渠烂熳,趣得暖律为渠吹。" 这里诗人似乎是在描述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景,可能是在提到某处水流温润的声音,如同自然界中的一种乐曲,为这条小溪带来和谐的旋律。
接下来,"犹记石亭攀折,浑似扬州观赏,清兴欲寻诗。三嗅不离手,如得和篇时。" 诗人回忆起曾经在石亭上攀折花枝的情景,那种场景宛如在扬州的游赏之中所见到的美好。诗人的心情清新,想要去寻找那样的诗篇,而三嗅(一种古代乐器)就像是随时都在手边,仿佛能够与和声相伴,如同当年创作和韵之时。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细腻感受和艺术追求。
江云漠漠水悠悠,望断春风燕子楼。
书寄碧云千里雁,镜分明月半奁秋。
来时杨柳阴连陌,归路蘋花雪满洲。
遥想琐窗挑锦字,泪珠如粉冷银钩。
郁攸属者潜煽灾,蜚廉纵风相与偕。
林林生齿七万户,连甍接栋烧成灰。
如何老翁一区宅,间不以寸独不㶼。
玉石俱焚势应尔,岂有幻术能然哉。
闻之翁乃好善者,平时事佛经卷开。
有馀必以济贫乏,不以利欲萦其怀。
仓卒遂蒙鬼神护,万目注视咸惊猜。
厥初巨燄爇天起,左顾右盼如燔柴。
翁知无脱免,委身甘作烬与煨。
麾儿与妇令亟走,誓死不去无违乖。
全家酣寝越信宿,如闻大浪声喧豗。
及其梦觉火亦息,依然一室当崔嵬。
微如蒲萄不熏灼,而况梁栋与桷榱。
苍苍表善有如此,馀自作孽何足哀。
作诗志往劝来者,勿以斯语同优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