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度幽溪,松萝青霭迷。
路随峰上下,云逐树高低。
猊座支郎到,鸡园学士题。
此中堪隐处,应在响岩西。
晴日度幽溪,松萝青霭迷。
路随峰上下,云逐树高低。
猊座支郎到,鸡园学士题。
此中堪隐处,应在响岩西。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天台高明寺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与内心感受。首句“晴日度幽溪”,以晴朗的日光穿行于幽深的溪流之上,营造出一种明亮而神秘的氛围。接着,“松萝青霭迷”一句,通过松树与藤蔓交织形成的青色雾气,展现出山林间的朦胧美,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路随峰上下,云逐树高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随着山峰起伏变化,云雾也随着树木的高低而流动,形象地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动态美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猊座支郎到,鸡园学士题”则可能是指寺庙中有僧侣和学者前来参访,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智慧的痕迹,体现了佛教文化与学术交流在寺庙中的融合。
最后,“此中堪隐处,应在响岩西”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寺庙所在之地的喜爱与向往,认为这里是一个适合隐居修行的好地方,尤其是指向了响岩西,暗示着这个地方有着特别的宁静与灵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敬仰。
计日今为六月六,老屋迎旸成火域。
宫闺邸第及穷檐,晒衣自古沿流俗。
我无馀衣可免劳,惟有残书十馀簏。
呼僮罗列向晴阶,纸故潮生蠹蕃育。
揩踏涂抹不尽戕,万头鼠窜横屠戮。
老倦时酣午梦中,梦蠹周回向余哭。
公为怜书命摊曝,不思书是我邦国。
食斯饮斯居亦斯,个中天地成文族。
公今为书不为生,轻重相衡情惨酷。
神销口阻莫能应,醒来急命收残牍。
吁嗟命重书自轻,万编随蠹谋其生。
落日万艘下,气象一何多。
何人轻掷纱帽,帆影掠天过。
鄃上通侯如彼,江左夷吾若此,不奈怒鲸何。
挥手谢公等,径欲卧烟萝。当局者,问何似,此高歌。
著书传满宾客,馀事貌渔蓑。
贱子平生出处,虽则闲鸥野鹭,十五度黄河。
面皱怕窥景,狂论亦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