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文正应时而出,雨花台畔,战绩犹存,不独晋粤两疆,困苏嗷雁,秩宗三礼,业炳咨夔,威望震华夷,世爵允宜盟铁券;
溯先君敦好以来,风木庭前,乔荫幸托,讵料牛斗槎渺,才送司农,箕尾星沉,又伤太傅,大江流日夜,悲声何忍听铜琶。
并文正应时而出,雨花台畔,战绩犹存,不独晋粤两疆,困苏嗷雁,秩宗三礼,业炳咨夔,威望震华夷,世爵允宜盟铁券;
溯先君敦好以来,风木庭前,乔荫幸托,讵料牛斗槎渺,才送司农,箕尾星沉,又伤太傅,大江流日夜,悲声何忍听铜琶。
此挽联以深沉哀婉之笔,悼念曾国荃,其人功勋卓著,不仅在军事上战绩辉煌,且在文化上亦有深厚造诣。联语开篇即点明曾国荃在雨花台畔的丰功伟绩,与晋粤两疆的英勇战斗,以及在礼仪制度上的贡献,显示其在国家和文化层面的双重影响。接着,追忆曾国荃与先君的深厚情谊,以及在家庭中的温馨场景,通过“风木”、“乔荫”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氛围。
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曾国荃去世的哀痛之情,提到其逝世后,星象的变化,如“箕尾星沉”,预示着家族的衰落,以及对曾国荃去世的深切哀悼。最后,以“大江流日夜,悲声何忍听铜琶”收尾,既描绘了长江日夜奔腾的壮丽景象,也暗含对逝者离世的不舍与哀痛,表达了对曾国荃去世的无限悲痛与怀念。
整体而言,此挽联不仅表达了对曾国荃个人成就的肯定与缅怀,更体现了对家族情感的深刻关怀,以及对逝者离世的普遍哀痛之情,展现了清代文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