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相依有鹫山,渠家一向斥前三。
谁知开异来同了,圆旨如今亦厌谈。
归去相依有鹫山,渠家一向斥前三。
谁知开异来同了,圆旨如今亦厌谈。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文礼所作的《送晦岩佛光法师归天竺(其二)》中的第二句。诗人以“归去相依有鹫山”起笔,描绘出佛光法师归还天竺(印度)时,与他相伴的景象,鹫山可能是象征性的,代表了佛法的深远和法师的归宿之地。
接下来的“渠家一向斥前三”表达了对法师过去修行生活的回顾,暗示他在佛教界可能曾受到过一些争议或排斥,但现在已经得到了理解和接纳。“谁知开异来同了”则意味出人意料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师的特立独行或不同寻常的见解最终被大众接受,甚至成为共识。
最后两句“圆旨如今亦厌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象,即佛法的核心理念如今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不再特别谈论它的独特性,这可能是佛法普及的结果,也反映了社会对佛法认识的深入。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展现了佛法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以及法师个人修行经历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对法师的敬仰之情。
试问司花女。
是何年、培植琼葩,分来何谱。
禁苑岂无新雨露,底事刚移不去,偏恋定、鹤城抔土。
却怕杏花生眼觑。
先廿年、和影无寻处。
遗草木,悴风雨。
看花老我成迟暮。
绕阑干、追忆沈吟,欲言难赋。
根本已非枝叶异,谁把赝苗裨补。
但认得、唐人旧句。
明月楼前无水部。
扣之梅、梅又全无语。
询古柏,过东鲁。
问梅花、几人邀咏,平生见外骚楚。
相思一夜罗浮远,姑射仙姿何处。
情未吐。
□□□、雄蜂雌蝶空相遇。
岁年孰与。
叹皓首相看,冰心独抱,谩作广平赋。
黄昏暮。
半点酸辛谁诉。
寿阳眉恨妖妩。
南来北使无明眼,细认杏花真谱。
私自语。
道消息、孤根还有春风主。
启明未举。
听画角吹残,马头摇梦,人已山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