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斜枝短,菖蒲瘦节长。
绿云依鬓乱,红雪落杯香。
风物江淮似,功名岁月忙。
泽间人吊屈,应有泪浪浪。
艾叶斜枝短,菖蒲瘦节长。
绿云依鬓乱,红雪落杯香。
风物江淮似,功名岁月忙。
泽间人吊屈,应有泪浪浪。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与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节日的特色与情感。
首句“艾叶斜枝短,菖蒲瘦节长”以艾叶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传统元素,形象地描绘了这两样植物在节日中的形态,艾叶斜生而枝短,菖蒲则显得瘦长,勾勒出端午时节特有的景致。
“绿云依鬓乱,红雪落杯香”则转向人物描写,绿云形容女子的秀发,红雪则是指酒杯中飘散的香气,通过这一细节,诗人巧妙地将节日的欢愉气氛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风物江淮似,功名岁月忙”两句,诗人将眼前的景象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暗示了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对传统节日的怀念与珍惜,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
最后,“泽间人吊屈,应有泪浪浪”点明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主题,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描绘节日场景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独特感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