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城外多风沙,何人月下吹芦笳。
笳声相传十八拍,拍中曲调今谁识。
大荒阴沉月色明,呜咽中含无限情。
凄凉蔡姬别虏意,哀怨胡儿恋母声。
咀徵含商声转急,飒飒悲风动毛发。
此时听罢夜方阑,独倚辕门看太白。
乌桓城外多风沙,何人月下吹芦笳。
笳声相传十八拍,拍中曲调今谁识。
大荒阴沉月色明,呜咽中含无限情。
凄凉蔡姬别虏意,哀怨胡儿恋母声。
咀徵含商声转急,飒飒悲风动毛发。
此时听罢夜方阑,独倚辕门看太白。
这首《闻笳》由明代诗人陈琏所作,描绘了在乌桓城外,月光下吹奏芦笳的场景,通过笳声传达出复杂的情感与历史的沧桑。
首句“乌桓城外多风沙”,点明地点与环境,乌桓城位于边疆,风沙弥漫,为整首诗营造了苍茫辽阔的背景。接着,“何人月下吹芦笳”一句,将读者引入一个静谧而神秘的夜晚,月光下的芦笳声,仿佛是远方传来的呼唤,引人遐想。
“笳声相传十八拍,拍中曲调今谁识。”这里运用了“十八拍”的概念,既指出了笳声的复杂与丰富,也暗示了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的传承。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老的曲调是否还有人能真正理解其深意呢?这一问,引出了对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的思考。
“大荒阴沉月色明,呜咽中含无限情。”在广阔的荒野之中,月光如洗,笳声呜咽,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情感。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历史变迁、民族命运的感慨。
“凄凉蔡姬别虏意,哀怨胡儿恋母声。”蔡姬与胡儿,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情感世界。笳声中蕴含的别离之苦、思念之情,跨越了种族与地域的界限,触动人心。
“咀徵含商声转急,飒飒悲风动毛发。”这里的“咀徵含商”,指的是笳声的音调变化,从低沉到激昂,如同悲风过境,让人的每一根毛发都为之颤动。这种强烈的感官体验,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最后,“此时听罢夜方阑,独倚辕门看太白。”在笳声停止后,诗人独自站在营门外,仰望夜空中的北斗星(太白),思绪万千。这一画面,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边塞之地的独特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历史、民族情感的深切感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