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见方坟涌半霄,难将生死问参寥。
应身东返知何国,瑞像西归自本朝。
遗寺有门非辇路,故池无钵但僧瓢。
独龙下视皆陈迹,追数齐梁亦未遥。
空见方坟涌半霄,难将生死问参寥。
应身东返知何国,瑞像西归自本朝。
遗寺有门非辇路,故池无钵但僧瓢。
独龙下视皆陈迹,追数齐梁亦未遥。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重登宝公塔复用前韵二首(其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景观的深刻思考。
"空见方坟涌半霄,难将生死问参寥。"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方坟指的是古墓,涌半霄则是天气低沉,云雾迷漫的景象。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生命与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哲学思考,生死问题难以用常理去解答,只能依靠内心的参悟。
"应身东返知何国,瑞像西归自本朝。"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归属感和文化认同。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对于国家和文化根源的向往,无论身处何方,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和文化中。
"遗寺有门非辇路,故池无钵但僧瓢。" 这两句描写了一个荒废的寺庙场景,寺庙虽然还有门,但不再是车马穿行之地;古老的池塘旁,只剩下僧人用的小瓢来汲水。这两句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遗迹,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独龙下视皆陈迹,追数齐梁亦未遥。" 这两句则是诗人从高处俯瞰所见景象的描述,其中“独龙”通常指的是孤独的山峰或建筑物,“下视皆陈迹”意味着眼前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而“追数齐梁亦未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那些伟大成就的赞叹,即便是如齐、梁这些辉煌一时的朝代,时间也已经证明它们并非永恒。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