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仗马久无声,竟向朝阳作凤鸣。
折槛知难罢张禹,裂麻群拟拜阳城。
清时有道能容直,余子无才托避名。
白简虽焚金鉴在,瀼州不遣小臣行。
紫宸仗马久无声,竟向朝阳作凤鸣。
折槛知难罢张禹,裂麻群拟拜阳城。
清时有道能容直,余子无才托避名。
白简虽焚金鉴在,瀼州不遣小臣行。
这首清代诗人吴嘉泉的《读史》表达了对直言敢谏者的敬仰和对公正清明时期的向往。首句“紫宸仗马久无声”,以紫宸宫的寂静比喻朝廷中长期缺乏直言的声音,暗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沉闷。接着,“竟向朝阳作凤鸣”则以凤凰在早晨鸣叫象征敢于发声的贤者如张禹般的人物,他们的声音开始打破沉寂。
“折槛知难罢张禹”,借张禹的故事,表达出即使面临困境,正直之士仍坚持原则的决心。“裂麻群拟拜阳城”则引用阳城的典故,阳城因直言而被贬,但众人仍愿效仿他,表明对直臣的敬仰。诗人认为,在清平时代,应当包容并尊重直言之人。
“余子无才托避名”暗指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择逃避责任,以此来批判那些假借避世之名的伪君子。最后两句,“白简虽焚金鉴在,瀼州不遣小臣行”,以“白简”(古代官员上奏的竹简)焚烧比喻权臣的打压,但真正的贤良之士不会因此而停止发声,因为他们知道历史的公正评判依然存在,即使被贬至瀼州这样的偏远之地,他们也不会放弃为国效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赞扬了直言敢谏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对公正的期待。
乍雨还晴,似寒而暖,春事已深。
是妇鸠乳燕,说教鱼跃,豪蜂醉蝶,撩得莺吟。
斗茗分香,脱禅衣夹,回首清明上巳临。
芳菲处,在梨花金屋,杨柳琼林。如今。诗酒心襟。
对好景良辰似有妊。
念恨如芳草,知他多少,梦和飞絮,何处追寻。
病酒时光,困人天气,早有秋秧吐嫩针。
兰亭路,渐流觞曲水,修禊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