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基壤穴狐蛇,计拙因循岁月赊。
兵革未销王在镐,桑蚕临熟客还家。
霏微对岸漳边雨,堆阜邻疆蓟北沙。
若到长平战场地,为求遗镞辟魔邪。
燕台基壤穴狐蛇,计拙因循岁月赊。
兵革未销王在镐,桑蚕临熟客还家。
霏微对岸漳边雨,堆阜邻疆蓟北沙。
若到长平战场地,为求遗镞辟魔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之后士兵返乡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和人物行动的刻画,表现了战争结束后人们渴望平静生活的心情。
"燕台基壤穴狐蛇,计拙因循岁月赊。"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荒凉萧瑟的景象,燕台即古代燕国都城遗址,这里以狐狸和蛇类动物的栖息来形容战乱后环境的破败和荒芜。同时也暗示了时间在无声中流逝,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
"兵革未销王在镐,桑蚕临熟客还家。" 这两句表明战争虽然暂告段落,但余波尚存(“兵革未销”),而统治者仍在位(“王在镐”)。然而,不管外界的动荡与否,自然界依旧循环,桑蚕即将成熟,这是一个季节更替的信号,也暗示着生活总要继续。"客还家"则是对归乡者的一种抒情,表达了他们对家的思念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霏微对岸漳边雨,堆阜邻疆蓟北沙。"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雨后湿润的景象,"霏微对岸漳边雨" 给人以细雨绵绵的感觉,而"堆阜邻疆蓟北沙" 则是对地理环境的具体描述,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
最后两句 "若到长平战场地,为求遗镞辟魔邪。" 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灾难有着深刻的反思,通过寻找战场上的遗物(“遗镞”),以此警示后世,避免重蹈覆辙。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生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小瓮瓶,形模端正玉色明。
乌聊山边才百文,见者叹赏不容声。
乃知物无贱与贵,要在制作何如耳。
轮囷如瓠不脱俗,虽玉万镒吾何取。
王止二日闻斯言,欣然为赋瓮瓶篇。
浊世愦愦随风旋,跖不夷谋吁可怜。
百年气节一朝捐,身落粪壤心窬穿。
岂不见齐田鲁季势薰天,万世之下箪瓢贤。
季敭欲我来山阴,季思欲我归严陵。
严陵山阴两无住,来去於我如浮云。
飞雪漫漫浙江暮,朔风吹船渔浦渡。
咫尺不到兴有余,底须夜出山阴路。
东华尘土缁人衣,顾瞻禹穴何巍巍。
克艰一言万世师,季敭季敭何时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