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俶诡,是苍龙遗蜕,千年神物。
鳞爪开张髯鬣动,长护经台断壁。
黛色捎云,铜根蚀雨,历遍严霜雪。
昼饥夜冻,此翁信是奇杰。
携客憩石凭阑,婆娑其下,不尽风雷发。
便欲图归县座右,又恐通灵变灭。
拔地撑天,树真难老,人易星星发。
六朝何在,寺楼斜挂残月。
支离俶诡,是苍龙遗蜕,千年神物。
鳞爪开张髯鬣动,长护经台断壁。
黛色捎云,铜根蚀雨,历遍严霜雪。
昼饥夜冻,此翁信是奇杰。
携客憩石凭阑,婆娑其下,不尽风雷发。
便欲图归县座右,又恐通灵变灭。
拔地撑天,树真难老,人易星星发。
六朝何在,寺楼斜挂残月。
这首《念奴娇·破山寺六朝松用前韵》由清代诗人王策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六朝松图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自然的壮丽之美。
“支离俶诡,是苍龙遗蜕”,开篇即以奇特的想象,将六朝松比喻为苍龙的遗骸,展现出其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千年神物”四字,更是强调了这株松树历经千年的沧桑,依然保持着不屈的生命力。
“鳞爪开张髯鬣动,长护经台断壁”,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六朝松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的状态,同时它仿佛守护着古老的经台,与断壁相依,象征着历史的见证者。
“黛色捎云,铜根蚀雨,历遍严霜雪”,进一步描绘了六朝松的环境与经历,无论是云中掠过的深邃色彩,还是被风雨侵蚀的铜色根茎,以及它所经历的严寒与酷暑,都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昼饥夜冻,此翁信是奇杰”,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六朝松比作饱经风霜的老者,既表现了它的孤独与坚韧,也表达了对这种生命力的赞美。
“携客憩石凭阑,婆娑其下,不尽风雷发”,描绘了人们在六朝松下休憩的情景,通过“婆娑”一词,形象地表现了松树随风摇曳的姿态,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和谐。
“便欲图归县座右,又恐通灵变灭”,表达了诗人想要将六朝松的形象永久保存的愿望,但又担心它会因自然变化而消失,流露出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之情。
“拔地撑天,树真难老,人易星星发”,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生命的短暂,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六朝何在,寺楼斜挂残月”,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六朝的繁华已成过往,只有月光下的寺庙楼阁与残月相伴,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的永恒。
整首词通过对六朝松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历史的厚重,也蕴含了对生命、时间、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艺术美感的作品。
失笑王三,元当幼小,典了身体。
直至如今,四十八上,方是寻归计。
独担辛苦,为谁欢乐,决要捡抽文契。
这工钱、不曾取过,从前并无绾系。
锐然走出,没人拘管,欣许深要固蒂。
水畔云边,风前月下,占得真嘉致。
惺惺了了,玲珑清爽,复人烂银霞际。
一团儿、红囗炎炎,就中妙细。
鲸川四重午,岁月若飘风。
诗书万卷何事,白首课儿童。
试把楚词高咏,更取清尊细酌,醒醉竟谁同。
俯仰百年了,求足不求丰。愧吾身,犹未脱,世尘中。
还丹有诀谁悟,回首忆仙翁。
我欲乘云归去,独与山灵晤语,修道倘成功。
笑谢醯鸡瓮,白日看长空。
历劫昏蒙,为恩情爱恋,一向迷执。
争头竞角,觑巨浪洪波,岂顾沈溺。
幸今生觉悟,便拂袖、开怀畅意。
返照从前事,行踪过迹,翻作大雠隙。
飘然做个闲人,向青松影下,白云堆里。
怡怡自乐,但咏歌谈笑,随缘销日。
晚来增雅趣,对天鉴、澄澄湛碧。
次第银蟾上,昭彰奋离三岛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