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提起经来读,便是拈华付嘱心。
此外别求玄妙解,悠悠千古少知音。
焚香提起经来读,便是拈华付嘱心。
此外别求玄妙解,悠悠千古少知音。
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道宁的作品,名为《偈六十九首》中的第三十五首。诗中表达了一种禅修的境界和修行态度。诗人通过“焚香提起经来读”这一动作,描绘出僧人专注修行、虔诚诵经的画面,暗示了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尊重。接着,“便是拈华付嘱心”借用禅宗公案“拈花微笑”的典故,表示领悟佛法的真谛在于内心的体验和直指人心的教诲,而非外在的理论解释。
“此外别求玄妙解”强调修行者不应执着于复杂的理论或外在的解释,而是要直接体悟佛法的奥秘。最后两句“悠悠千古少知音”,表达了对于真正理解并实践佛法的人才稀缺的感慨,体现了禅修道路的孤独与深邃。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了禅宗的实践精神和对内心领悟的重视,具有深厚的禅意和哲理。
北斗阑干,猜是银河,三更四更。
记凉瓜食候,兰期空误,巧针穿处,弦月将生。
里数山塘,贤留竹坞,若个才华展步成。
无聊赖、学卢仝茶癖,风味偏清。画楼十二春晴。
算五处、闲扃懒未登。
爱宝钗徐整,闲情脉脉,琴弦低拨,幽韵冷冷。
扶下香车,织残襄锦,六一炉萦碧篆轻。
于中意,赋词人秦柳,写倚新声。
遄死复何恨,頫仰若有牵。
陟岾履宿草,背养已十年。
高圹良可营,屡空徒迁延。
巢中有三雏,参差齐父肩。
无食又无衣,抱影各孑然。
久凋王生柏,未见原公阡。
何有禽庆约,期了向平缘。
咄咄计安出,有泪如流泉。
况乃鲜兄弟,焭焭殊可怜。
但苦严霜飞,何知华月圆。
泌水衡门下,且草子云玄。
几时不见。秋光面,红颜老已如许。
翠微高耸洞天低,此是寻秋处。喜一径、幽无人遇。
深林只有山魈语。
滴古瀑层岩,石牖外、天光浸绿,似赏疏雨。
指顾断壁危崖,蓬莱直接,飘然我欲飞去。
修篁瘦影认依稀,尘虑而今悟。照一碧、玉潭秋聚。
伶俜恍忆前身住。半晌间、茫茫也。
岭外疏钟,隔花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