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意自不浅,行行竹径斜。
自从悲坎井,终日溷烟霞。
记性年来减,生涯鬓里赊。
更愁楼上篴,点点落梅花。
幽意自不浅,行行竹径斜。
自从悲坎井,终日溷烟霞。
记性年来减,生涯鬓里赊。
更愁楼上篴,点点落梅花。
这首《山居》诗,由明代诗人周子显所作,描绘了隐居山林的幽静生活与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首句“幽意自不浅”,开篇即点出诗人内心的深邃与宁静,暗示其对山居生活的独特感悟。接着,“行行竹径斜”一句,以竹径的蜿蜒曲折,形象地展现了山中道路的独特风貌,同时也隐喻着诗人内心的探索与追求。
“自从悲坎井,终日溷烟霞。”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坎井比喻狭小、局限的生活环境,而烟霞则象征着自由、广阔的自然世界。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强调了自己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渴望。
“记性年来减,生涯鬓里赊。”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记忆逐渐衰退,生活也显得更加艰难。这里的“记性”不仅指记忆力,也暗含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生涯鬓里赊”则形象地描绘了岁月在诗人头上留下的痕迹,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最后,“更愁楼上篴,点点落梅花。”这两句以楼上的笛声和飘落的梅花为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而哀愁的氛围。笛声悠扬,梅花轻落,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深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一个寻求心灵宁静与自由的隐士形象,充满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