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操真全不待山,小斋新辟户常关。
窗延昼白明丹府,炉养春和润玉颜。
何必金丝喧晓夕,祇将槌拂伴虚闲。
人间兴味元恬淡,不见轮飞倦后还。
隐操真全不待山,小斋新辟户常关。
窗延昼白明丹府,炉养春和润玉颜。
何必金丝喧晓夕,祇将槌拂伴虚闲。
人间兴味元恬淡,不见轮飞倦后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友人赵防御新辟小斋的赞美之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小斋内清幽雅致的环境与主人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首句“隐操真全不待山”,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手法,“隐操”既指隐居的生活方式,也暗含琴棋书画等高雅艺术的操守,而“不待山”则表达了无需依赖外在自然景观,内心自有一片宁静天地的意境。接着“小斋新辟户常关”一句,点明了小斋的私密性与独立性,暗示主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窗延昼白明丹府,炉养春和润玉颜”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窗户不仅让阳光洒入,更寓意着心灵的光明;炉火不仅温暖了身体,也滋养了精神,使人的气质如玉般温润。这里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展现得淋漓尽致。
“何必金丝喧晓夕,祇将槌拂伴虚闲”则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本质在于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不必追求外在的奢华与热闹,一把锤子和拂尘足以陪伴日常的闲适与思考。
最后,“人间兴味元恬淡,不见轮飞倦后还”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指出真正的乐趣源自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而非外界的纷扰与追逐。整首诗通过对小斋环境的描绘,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探讨,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和的哲学思想。
子明高谊众人知,苗裔清材世所推。
诗作士林誇刻烛,赋成天路喜同时。
岂当白首淹风力,自合青云纵羽仪。
北部经营应不久,玉阶朝夕是归期。
人人羡登仙,去作上界游。
谁知世蒙恩,公其晦叔流。
众芳正回春,一叶偶似秋。
灵修岂数化,宿莽休槛洲。
却怜贪荣人,前后几蜃楼。
策今陈洛阳,疏肯谀沧州。
阊阖浮云开,台阁清风留。
所期共推庆历车,可复偏重元祐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