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以君身殉,膏兰痛不捐。
苦心酬一第,病骨耐三年。
箦易麻衣畔,魂归素旐前。
嗟嗟门祚事,死孝亦堪传。
竟以君身殉,膏兰痛不捐。
苦心酬一第,病骨耐三年。
箦易麻衣畔,魂归素旐前。
嗟嗟门祚事,死孝亦堪传。
这首挽诗表达了对徐养吾先生的深切哀悼与敬仰之情。诗人夏孙桐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徐养吾先生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景。"竟以君身殉,膏兰痛不捐",开篇即点明了徐养吾先生的牺牲精神,他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国家,这种牺牲令人痛惜不已。"苦心酬一第,病骨耐三年",赞扬了徐养吾先生在学术上的不懈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学业,直至取得成就。"箦易麻衣畔,魂归素旐前",描述了徐养吾先生去世后,他的遗体被安置在麻衣旁,灵魂则随着素色的旐旗(古代丧葬时所用的旗帜)远去,象征着他的精神将永远流传。最后,"嗟嗟门祚事,死孝亦堪传",感慨于徐养吾先生的家族荣耀与他至死不渝的孝道,认为他的事迹足以传颂千古。
整首挽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徐养吾先生生平事迹的简述,展现了他对国家、对学术、对家庭的忠诚与热爱,以及他所展现出的高尚人格和牺牲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秦时巴寡妇,世擅丹穴赀。
筑台只旌富,未闻能博施。
贤哉我恭人,所宝在俭慈。
自奉若寒素,见义则勇为。
如坻散仓栗,年荒绝啼饥。
编桥压狂澜,免忧蛟与螭。
德水饮万家,仁风扇四垂。
行不践虫蚁,春不折树枝。
人有恻隐念,一动天早知。
何况七十年,乐善心不移。
至诚感神明,天授龟鹤姿。
齐寿与金母,永为女中师。
沧海横天流,万里落胸次。
喷墨写蛮笺,化作龙蛇字。
奇哉作诗人,有此凌云气。
闻说骑白鼋,新自蓬山至。
君身有仙骨,十洲恣游戏。
自度思度人,肯与世相弃。
东行谒木公,却返扶桑辔。
遍求不死药,医国归有具。
海上方信佳,措手何日试?
君昔慕孙、吴,大军掌书记。
铜章七品官,空衔尚无位。
弃觚二十年,未遂平生志。
鳌极陷东南,青衫馀涕泪。
英雄岂终穷,天下方多事。
速陈治安策,汉廷思贾谊。
舍南舍北皆春水,芳草和烟煖更青。
几树好花閒白昼,一方明月可中庭。
笋根稚子无人见,江上流莺独坐听。
寂寂柴门村落里,何人道有少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