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全文
宋 / 范仲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

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

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

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bìngzhōuzhèngzhèngshìlángqiūwǎnshūshì
sòng / fànzhòngyān

tàiyuánbīngzhòngqiángduìqiūfēngkuài

wàntiānshēngyángsāishíniánrénwàngzàihuángshū

dìngyìngsōngbǎixīngǎixìnyúnlóngdào

yìngxiàobìngsuǒnéngānzuòyǎngsāng

注释
太原:指太原地区,这里代指唐朝的军事力量。
强胡:指强大的外族敌人。
忆鲙鲈:用典,表达思乡之情。
紫塞:紫色边塞,代指边疆。
黄枢:黄色枢机,古代皇宫中象征中央决策的地方。
松柏:常用来比喻坚贞不屈的品质。
云龙:比喻杰出的人物或理想。
病夫:自谦之词,指诗人自己。
桑榆:晚年,引申为退休生活。
翻译
太原的军队威势强大,压制着强悍的胡虏,不要对着秋风怀念鲈鱼故乡。
广阔的边疆回荡着皇帝的威严之声,十年来百姓的期望都寄托在中央的核心领导上。
坚定如松柏的心志不会改变,深信自己如同云龙般,道路虽然孤独却不会孤单。
应当嘲笑我这病弱之人有何作为,只能安静地坐在家中,享受晚年的宁静。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题为《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诗中表达了对边关军事形势的关注和对国家高层的信任,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坚韧不屈的品格以及对于老病之态的自嘲。

首句“太原兵重压强胡”,描绘了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军事力量的强大,足以压制强悍的胡虏,展现了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军事实力。次句“莫对秋风忆鲙鲈”则以秋风和鲈鱼的典故,暗示诗人虽身处边关,但并未因思乡之情而动摇,表现出其忠于职守的决心。

第三句“万里天声扬紫塞”,“万里”形容地域辽阔,“天声”象征朝廷威望,意味着国家的声威远播至边塞,显示了国家的影响力。第四句“十年人望在黄枢”,“黄枢”指宰相府,表达了人们对朝廷中枢领导层的期待和信任。

第五、六句“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以松柏比喻诗人坚贞不屈的品格,表达即使身处困境,也坚信自己的道路不会孤单,体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最后两句“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诗人自嘲为“病夫”,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为国家贡献智慧,如同老树在晚年依然可以提供荫庇,寓意着虽不能直接参与前线战斗,但仍能在后方发挥余热。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边关豪情,又有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自己品格的坚守,展现了范仲淹作为文臣的担当与气节。

作者介绍
范仲淹

范仲淹
朝代:宋   字:希文   生辰:989-1052年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猜你喜欢

叶丞相最高亭

丞相园林景物繁,花亭那更得跻攀。

平看溪上千寻木,不数城南万叠山。

歌舞恍如银汉外,笑谈常在碧云间。

醉酣欲问刘公客,百尺楼中亦汗颜。

(0)

挽张元干国录词二首·其二

一第固已晚,九迁人共期。

功名虽有命,寿考独无时。

门士韬圭璧,诸郎袭礼诗。

他年振儒学,犹慰九原悲。

(0)

次韵子云归兴

湖海周游未卜居,好山时一梦衡庐。

苦无事业堪调鼎,薄有生涯可负锄。

玩世阮公方蜡屐,归田陶令亦巾车。

屋头早晚东西住,愁绝江船夜雨馀。

(0)

会稽道中有感

稠红乱紫正芳菲,寒食青门客自归。

江上酒醒闻燕语,日斜睡足看花飞。

功名老去真何在,丘壑平生岂愿违。

尚喜系船探禹穴,稽山云淡雨霏霏。

(0)

劝耕至赤松山

谬误君恩再领州,名山犹幸复春游。

苦无羽客追元放,尚有群儿识细侯。

麦穗雨晴迷野岸,桃花风急满溪流。

隔林布谷如相应,更酌丹泉为少留。

(0)

答人问易

阴阳妙用表三才,却问阴阳底许来。

若识阴阳由动静,何人更作有无猜。

(0)
诗词分类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诗人
舒邦佐 宋湘 袁中道 陈楠 葛长庚 赵湘 申时行 李世民 杨奂 海瑞 徐凝 冯延巳 夏完淳 张可久 曹邺 归有光 陈赓 党怀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