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六月可逃禅,相与清斋佛座前。
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
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
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
山中六月可逃禅,相与清斋佛座前。
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
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
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午后在寺庙中纳凉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首句“山中六月可逃禅”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暗示了诗人寻求心灵平静的愿望。接着,“相与清斋佛座前”描绘了与朋友一同在佛前斋戒的场景,体现了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追求精神净化的过程。
“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两句,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夏日特有的景象。微风吹过石坛,松树轻轻落下松果,细雨浸润沙窦,竹子似乎在轻拂着鞭梢,这些生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感慨,尽管环境依旧如故,但岁月已悄然改变了许多事物。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最后,“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收尾,表达了诗人愿意留在这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直到晚霞与新月交替,乘着溪船离去。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生活真谛的领悟,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情操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日寺庙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和生活的独特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天上楼成日,人间独丧君。
料知生死事,还与去来分。
夜月江村路,春风岭树云。
交馀多感槩,那忍见遗文。
我憩闽北,叔凯枉顾。出南涧书,剧谈至暮。
言昔之夜,得梦怪奇。当与藏叟,会阿耨池。
想耶因耶,一笑眇邈。执手告戒,义均骨肉。
心平行粹,爱南涧翁。人百忤之,而无愠容。
凯病且贫,户满客屦。翁常解衣,骚骚治具。
嘉翁风致,古人所难。鄙夫悭啬,拔毫如山。
吁嗟衰年,失二益友。耨池西方,游必俱不。
昼诗绝吟,永帖罢挥。猿哀鹤怨,金环不归。
吊既后时,奠复不早。瓣香忏悔,泪湿春草。
岭西支郡联荆湖,时危选帅劳庙谟。
公才健如天马驹,胸中戈甲敌万夫。
向来持节犯贼区,贼降不用丈二殳。
浮云散尽明月孤,世间公论何时无。
煌煌丹诏来天衢,阴风策策随兵符。
大旗十丈车前驱,弓刀武骑前后趋。
我占福星岁在吴,孱虏数尽当磔诛。
笼烽平安羽檄疏,玉帐亦可吟抚须。
奏功入觐乘锋车,峨冠儤直承明庐。
公家事业青史书,公家祖相兄鸿枢。
魏王为将过颇牧,转佐功高萧相国。
洗光日毂上天衢,海宇竦瞻如立鹤。
定储不用招四老,知公狐鼠视产禄。
青苗一疏更奇伟,时宰喙硬心愧服。
当时元老不在廷,中外知非宗社福。
至今荒棘没铜驼,志士泪尽以血续。
故祠金貂色已暗,英风可扫炎海酷。
尚想乔岳初降灵,凤采龙文照山麓。
闻孙来补翁祖处,玉题绣井新前躅。
落成举杯文字饮,高台何必糟丘筑。
百年往事陵谷改,故国苍然但乔木。
公归补衮居上前,谏草家藏皆可覆。
才如苏梅宇内少,流落应怜犹未复。
晓枝蝶闹不足云,晚节要看秋圃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