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杂兴三十九首·其三十七》
《杂兴三十九首·其三十七》全文
宋 / 张镃   形式: 古风

秦王既集统,作乐昭治功。

前日威武地,今还见声容。

一时耸观瞻,唯贪激英雄。

郑公独俛首,孰能察圣衷。

暮年伐辽东,事几败乃翁。

良臣不在傍,有悔应无穷。

(0)
翻译
秦王统一后,大肆庆祝展示他的功绩。
昔日威武之地,如今又能见到他的风采和声名。
一时之间,人们都仰望他,只因激发了英雄们的热情。
只有郑公低头不语,谁能理解他的深思熟虑。
晚年时他攻打辽东,险些让父亲的事业失败。
贤臣不在身边,他的后悔恐怕永无止境。
注释
秦王:秦始皇。
昭治:彰显治理之功。
威武地:昔日辉煌之地。
声容:声望和容貌。
观瞻:瞩目。
激:激发。
郑公:指某位贤臣。
俛首:低头。
辽东:古代中国东北地区。
乃翁:他的父亲。
良臣:贤良的大臣。
傍:身边。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的古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于英雄时代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局势的忧虑。诗中“秦王既集统,作乐昭治功”两句开篇,意在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壮观的音乐和文化体系,以彰显其伟大的政治成就。

接下来的“前日威武地,今还见声容”则是对当时强盛与现在比较衰弱状态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繁华景象的怀念。"一时耸观瞻,唯贪激英雄"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景象,即人们在高处远望,只能看到昔日英雄豪杰留下的遗迹和传说。

"郑公独俛首,孰能察圣衷"则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诗人通过“俛首”来形容郑公(可能指的是某位政治人物)的孤立无援,同时质疑谁又能理解君主的心意。

"暮年伐辽东,事几败乃翁"这两句似乎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诗人在暮年时回忆起过去征战辽东的经历,感慨万分,因为事情几乎以失败告终,对自己的晚年感到惆怅。

最后,“良臣不在傍,有悔应无穷”则表达了对忠诚贤能之臣不再身边的哀叹,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尽悔恨。这两句强调了诗人对于良臣离去的悲痛和对当前政治环境的失望。

作者介绍

张镃
朝代:宋   号:约斋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生辰:1153—1221?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猜你喜欢

书怀

消息观天道,炎凉阅世情。

禅心了生死,病骨识阴晴。

杜宇伤心切,梅花照眼清。

焚香读周易,顿觉此身轻。

(0)

送葛谦问·其七

从来钟鼎不关心,此去溪山更可人。

傥有新诗摹胜槩,好凭尺素寄双鳞。

(0)

和胡秉彝敷文岩桂四首·其一

翠葆金英天与奇,清香十里已先知。

春光不似秋光好,桃李纷纷何所施。

(0)

仲弟未归岁晚有怀

明月照席寒,生我愁百端。

冉冉岁云徂,游子不顾还。

相送荷花碧,相望枫叶丹。

高楼日千回,散步东林隈。

攀条复揽秀,日暮空徘徊。

金杯白玉台,犹能对寒梅。

寄书岂不早,三月千里道。

敢怨归轩迟,但念堂中老。

春风萱草生,更树堂前庭。

(0)

山居·其六

硬着脊梁休放肩,肩挑重负路漫延。

生前气力无停歇,一息奄奄尚向前。

(0)

偶题

作书与蜀客,止为求知音。

不料缘素丝,却与多黄金。

今情既已异,古意何由寻。

一笑陶靖节,雅趣无弦琴。

(0)
诗词分类
宋词三百首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诗人
郑絪 陈去病 胡旦 王季烈 何如璋 朱兴悌 杨昭俭 张民表 赵善庆 刘安 蒋溥 顾宪成 蔡惠如 魏元忠 温庭皓 毛纪 卢多逊 朱穆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