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元切大科僯,同覆樵颠一片云。
尺五天中连卧榻,龙泉科巅不须分。
龙泉元切大科僯,同覆樵颠一片云。
尺五天中连卧榻,龙泉科巅不须分。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湛若水所作,名为《为何宗远题龙泉精舍》。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深刻感悟。
首句“龙泉元切大科僯”,以“龙泉”象征高洁之物,与“大科”并列,暗示其非凡的地位。通过“元切”和“僯”这两个动词,描绘出龙泉与大地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次句“同覆樵颠一片云”,将龙泉与“一片云”相提并论,强调两者在高度上的相似性,同时也暗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同云与山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自由飘逸。这里使用“同覆”一词,进一步强化了龙泉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后两句“尺五天中连卧榻,龙泉科巅不须分”,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尺五天中”这一夸张的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在自然怀抱中的渺小与舒适。而“连卧榻”则生动地描绘了人在自然怀抱中休憩的情景,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最后,“龙泉科巅不须分”一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之间界限模糊、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湛若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巧妙结合,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罗裙习习春风轻,莲花帖帖秋水擎。
双尖不露行复顾,犹恐人窥针线情。
缫云隐映笼新月,花影依稀衬香颊。
彩凤将翔相顾飞,鸳鸯谩语愁丹裂。
落红湿透胭脂腻,半幅凌波剪秋水。
莫教踏破《浣溪沙》,湿重东风抬不起。
能谈仁义兵,经传宗素臣。
字画类闲闲,句法如之纯。
淡然与世疏,渭水独垂纶。
蒿莱塞庭除,尘土沾衣绅。
归我夫子门,三月无违仁。
后生来从学,善诱能循循。
颜巷不改乐,范甑长生尘。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进德方乾乾,慎行而修身。
旅食秦晋间,骑驴三十春。
珠玉炙人口,丽藻嘉彬彬。
今年又绝粮,生涯如在陈。
歌咏犹不辍,真为葛天民。
新诗过子卿,离骚齐灵均。
亡机天壤间,举措皆天真。
濯足沧浪中,鸥鹭来相亲。
胸中万卷书,下笔端如神。
素负经济才,人品伊皋伦。
桂林祇一枝,亦何惭郗诜。
将军昔从布衣起,便欲赌命报天子。
里中父老得开颜,刺虎斩蛟良细事。
几年汗马鏖战尘,君门九重谁得陈。
羽檄飞云白日暮,牙旂捲雨沧江昏。
中书大臣拥貔虎,吐气如云盖南土。
豫章城头鸣老鸦,匹马夜出杉关去。
楚山苍苍楚水清,草莽之臣何重轻?
但得严君脱虎口,皇天后土相知心。
谁想长材不终弃,控抟造化真儿戏。
东邻早结丞相欢,种瓜不到青门地。
君家屋前山水幽,正好归来寻旧游。
座上衣冠戏綵日,窗前灯火读书秋。
我欲从君语畴昔,悠悠世事嗟何及。
沧波东逝鱼西飞,独振布袍三叹息。
我生爱山殊有癖,日日登山访幽寂。
故人江陈三五辈,醉卧青溪抡白石。
踏霜采杞琲盈把,拂晓题诗云满壁。
文笔峰前动客吟,百花嵓底留行迹。
故人别去动经载,溪山溪水总相忆。
今年海口独栖迟,块尔穷居自紬绎。
我家嵓壑明越州,看山看水岂终极。
酒酣秪上知章船,醒后还寻谢安屐。
我今出门但平原,梦欲寻山了无觅。
临风时复一想像,致使心脾结沉郁。
州县稻粱虽自足,江海风尘久难息。
人生得意须胜游,莫使沉吟念畴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