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水势曲又曲,古渡济人日不足。
招招舟子在中流,两岸遥闻橹声促。
东岸渡来西岸人,西岸待渡还相续。
渡头溪水流出山,人在山头高处瞩。
当时结伴入山深,乱云何处寻芳躅。
不知世上有风波,烟霞以外了无欲。
今日出上望滔滔,毋乃旁观笑当局。
造物非以人拘拘,逸者荣兮劳者辱。
夫人自甘逸与劳,山水何曾分雅俗。
红尘静处暮烟横,山自空青水自绿。
溪流水势曲又曲,古渡济人日不足。
招招舟子在中流,两岸遥闻橹声促。
东岸渡来西岸人,西岸待渡还相续。
渡头溪水流出山,人在山头高处瞩。
当时结伴入山深,乱云何处寻芳躅。
不知世上有风波,烟霞以外了无欲。
今日出上望滔滔,毋乃旁观笑当局。
造物非以人拘拘,逸者荣兮劳者辱。
夫人自甘逸与劳,山水何曾分雅俗。
红尘静处暮烟横,山自空青水自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间渡口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以及对生活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首句“溪流水势曲又曲”,描绘了溪流蜿蜒曲折的自然之美,为整幅画面定下了宁静而悠远的基调。接着,“古渡济人日不足”一句,点明了渡口作为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节点,每日承载着人们的往来需求,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关系。
“招招舟子在中流,两岸遥闻橹声促”两句,通过舟子的动作和橹声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渡船在水中穿梭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节奏。
“东岸渡来西岸人,西岸待渡还相续”描绘了渡口繁忙的场景,人们不断地来往于两岸之间,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流动,体现了生活的忙碌与充实。
“渡头溪水流出山,人在山头高处瞩”则将视角转向了更高的地方,山与水的交融,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与观察者的视角,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接下来的几句“当时结伴入山深,乱云何处寻芳躅。不知世上有风波,烟霞以外了无欲”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下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今日出上望滔滔,毋乃旁观笑当局。造物非以人拘拘,逸者荣兮劳者辱”则是对人生的不同选择和命运的思考,强调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自然法则下,悠闲与忙碌的不同结果。
最后,“夫人自甘逸与劳,山水何曾分雅俗。红尘静处暮烟横,山自空青水自绿”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宽容与理解,无论忙碌还是悠闲,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人性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君不见通都荡荡开九逵,肩摩毂击人争驰。
危楼百尺独高卧,下看胶扰无休时。
又不见沧江茫茫与天远,轻舟出没风涛险。
此时著身平地人,遥怜棹夫惊破胆。
静中有味知者希,红尘拔脚与世违。
世人颠倒堕醉梦,我独坐照全天机。
荣名弗羡计非拙,浮利勿争痴更绝。
骋巧不若拙有馀,役智何如痴且愚。
高堂悬镜收赴影,对此令人发深省。
射虎南山,断蛟北海,恍如梦中。
念少年豪气,霜寒一剑,清时功业,月满雕弓。
年去年来成底事,已一半消磨成老翁。
那堪更,病为城绕,愁作兵攻。无悰。慵语西风。
正独倚危阑送塞鸿。
道酒能消遣,酒因病减,歌能消遣,歌为愁浓。
大造不将炉冶去,□万卷诗书宁愤穷。
都休问,且试弹绿绮,闲和秋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