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入市视常仰,谴诃往往愁官长。
喧填骢从除道来,呼声直欲缘云上。
居者罢市行者停,一一低櫊过旌仗。
人多路窄卒难避,顿触凄谅幼时事。
蓬头敝履书塾归,正值天寒冻消地。
道逢中丞齿簿来,失足堕沟颜死灰。
吞声饮气哭不得,归语阿母肝肠摧。
即今依然穷乞骨,那得车前八驺列。
此身憔悴甘已矣,万一宜酬亲苦节。
前途且语车中人,但逢小儿莫怒嗔,家中各有堂上亲。
更揩双眼勤物色,此辈头角难为驯。
生平入市视常仰,谴诃往往愁官长。
喧填骢从除道来,呼声直欲缘云上。
居者罢市行者停,一一低櫊过旌仗。
人多路窄卒难避,顿触凄谅幼时事。
蓬头敝履书塾归,正值天寒冻消地。
道逢中丞齿簿来,失足堕沟颜死灰。
吞声饮气哭不得,归语阿母肝肠摧。
即今依然穷乞骨,那得车前八驺列。
此身憔悴甘已矣,万一宜酬亲苦节。
前途且语车中人,但逢小儿莫怒嗔,家中各有堂上亲。
更揩双眼勤物色,此辈头角难为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市集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同情与感慨。诗中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市集的繁忙景象以及百姓面对官府时的无奈与恐惧。
首句“生平入市视常仰”,点明了作者平日里进入市场时的心态,似乎带着一种敬畏或期待。接着,“谴诃往往愁官长”一句,揭示了百姓在面对官府责备时的忧虑与不安,反映了当时社会官民之间的紧张关系。
“喧填骢从除道来,呼声直欲缘云上”描绘了市集的热闹景象,马匹疾驰,人群喧闹,声音仿佛要冲上云端。这种场景的描写,既展现了市集的繁华,也暗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秩序混乱。
“居者罢市行者停,一一低櫊过旌仗”进一步描绘了市集因官府到来而陷入静默的状态,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事情,低垂着头,让出道路给官府的仪仗队通过。这一细节体现了百姓对官府的畏惧与顺从。
接下来的几句“人多路窄卒难避,顿触凄谅幼时事”表达了作者在人群中难以躲避,回忆起小时候的悲凉往事,流露出对过去苦难岁月的深深怀念。
“蓬头敝履书塾归,正值天寒冻消地”描述了作者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穿着破旧衣物,从学校回家的情景,正值严冬解冻之时,形象地表现了童年生活的艰辛。
“道逢中丞齿簿来,失足堕沟颜死灰”描绘了一次偶然遇到高官的情景,由于惊慌失措,作者不慎跌入沟渠,脸色变得如同死灰一般,形象地表现了面对权贵时的恐惧与无助。
“吞声饮气哭不得,归语阿母肝肠摧”表达了作者无法表达内心的痛苦,只能默默向母亲诉说,母亲听后心如刀割。
最后,“此身憔悴甘已矣,万一宜酬亲苦节”表达了作者虽然自己饱受苦难,但愿意为了亲人坚守节操,体现了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道德的坚持。
“前途且语车中人,但逢小儿莫怒嗔,家中各有堂上亲”提醒人们在面对孩子时要宽容,因为每个家庭都有长辈需要照顾。
“更揩双眼勤物色,此辈头角难为驯”则表达了作者希望更多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不易被忽视。
整首诗通过对市集场景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状态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
卜兆虽自古,迩来闻见殊。
一言福后嗣,百计走愚巫。
用意非流俗,惟贤毕此涂。
徐看好兄弟,玉立骋天衢。
竹径参差人不知,窈然终日坐题诗。
我来欲去仍遗恨,不见萧萧风雨时。
远庵庵榜晦庵书,不独人高字亦如。
陇亩纵令非我有,溪山政自要君居。
冥冥细雨孰黄梅,欲起看山懒又回。
咫尺忽能来万里,恍然堕我晓船开。
接壤渠阳郡,咸歌别驾贤。
荐书曾列上,除日听争传。
水疾山危处,风高木落边。
栖栖怜倦客,渺渺送归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