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来处冷萧萧,万木无风亦动摇。
恰似西陵船乍泊,坐听八月浙江潮。
雨声来处冷萧萧,万木无风亦动摇。
恰似西陵船乍泊,坐听八月浙江潮。
这首明代诗人李昱的《晚闻雨声至有作》描绘了夜晚雨声带来的独特感受。首句“雨声来处冷萧萧”,以冷寂的雨声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接着,“万木无风亦动摇”进一步渲染了雨势之大,即使树木在静默中也感受到了风雨的力量,仿佛在轻轻摇曳。
后两句“恰似西陵船乍泊,坐听八月浙江潮”,诗人运用比喻,将雨声比作西陵江边船只刚刚停靠的情景,又联想到八月钱塘江的汹涌潮水,形象地表现出雨声的节奏和力度,如同海潮般澎湃。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听觉描绘,展现了雨夜的宁静与动态之美,寓情于景,富有诗意。
寒泉古木山之隅,尘土不到幽人庐。
清风一榻酒微醒,坦腹自读羲皇书。
门径萧然寡轮鞅,易安隐约柴桑居。
平生心迹许谁共,展图令我思归与。
君不见诸公衮衮登云衢,车马甲第争纷如。
无劳肉食已自愧,进退况复怀次且。
又不见百年光景过隙驹,邯郸一梦俱成虚。
彼常不足我有馀,冥鸿高举谁能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