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半明中,月圆名半,素辉千里如昼。
高卷珠帘,一片玻璃凉透。
晚风起、雾约柔鬟,银汉斜、露侵罗袖。稽首。
向嫦娥借问,广寒寒否。最爱深闺独守。
如此良宵,尽堪消受。觅句孤行,踏损苍苔微溜。
问前生、千古同心,期后会、一年别久。孤负。
怕云遮光掩,秋催人瘦。
秋半明中,月圆名半,素辉千里如昼。
高卷珠帘,一片玻璃凉透。
晚风起、雾约柔鬟,银汉斜、露侵罗袖。稽首。
向嫦娥借问,广寒寒否。最爱深闺独守。
如此良宵,尽堪消受。觅句孤行,踏损苍苔微溜。
问前生、千古同心,期后会、一年别久。孤负。
怕云遮光掩,秋催人瘦。
这首《月华清·中秋玩月》由清代女诗人葛秀英所作,描绘了中秋之夜赏月的情景,充满了浪漫与哀愁。
首先,“秋半明中,月圆名半,素辉千里如昼。”开篇即以“秋半”点明时令,以“月圆名半”巧妙地将中秋之月与“半”字结合,既形象又富有诗意。接下来,“素辉千里如昼”,以“素辉”形容月光的洁白与柔和,将千里之地都照亮,仿佛白昼一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明亮的氛围。
接着,“高卷珠帘,一片玻璃凉透。”通过“高卷珠帘”的动作,展现了赏月者对月光的亲近与欣赏,而“一片玻璃凉透”则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清凉与透明感,仿佛是冰晶般纯净。
“晚风起、雾约柔鬟,银汉斜、露侵罗袖。”晚风轻拂,雾气缭绕,仿佛与女子的发丝相约,银白色的银河斜挂天际,露水轻轻沾湿了她的衣袖。这一段描绘了中秋之夜的自然美景,既有动态的风、雾、银河,又有静态的露水、罗袖,动静结合,画面感极强。
“稽首。向嫦娥借问,广寒寒否。”“稽首”一词,表达了对月亮的敬仰之情,诗人向传说中的嫦娥借问广寒宫是否寒冷,既体现了对神话故事的想象,也寄托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最爱深闺独守。如此良宵,尽堪消受。”诗人表达了对中秋佳节独自守候在闺房的深深喜爱,认为这样的夜晚是最值得享受的,流露出一种孤独而美好的情感。
“觅句孤行,踏损苍苔微溜。”“觅句”指寻找诗句,诗人独自漫步,踏过带有露水的苍苔,每一步都留下了足迹,象征着诗人的思考与探索。
“问前生、千古同心,期后会、一年别久。”诗人询问前生是否有过千年之约,期待未来能再次相聚,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孤负。怕云遮光掩,秋催人瘦。”最后,诗人担心云层遮挡月光,害怕秋天的到来让人变得消瘦,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以中秋赏月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孤独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望的憧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佳作。
君家兄弟今所无,堂颜孝友名非虚。
七帙寿母堂中居,闺门整肃严君如。
家人礼法莫敢疏,金昆玉季丹凤雏。
綵衣斑斓堂下趋,左右更侍朝而脯。
埙篪迭奏湛且孺,孙男孙女前襟裾。
冢妇稚妇后婉媮,慈颜有喜成欢娱。
叔也鼓笈上京都,擅名太学讲唐虞。
前年归省荣乡闾,天子选才需文儒。
豸冠白简立玉除,千钟之禄养有馀。
不用剖冰求鲤鱼,四时甘旨登牢蔬。
人间此乐畴能俱,紫荆花发暮春初。
萱草叶齐雨露濡,鸾回锦诰来天衢。
为君升堂倒双壶,我歌此诗岂苟谀,观风有使行当书。
重门闭也,天涯何处,一枝横笛。
只隔红墙,吹得柳丝无力。
栖鸦不管销魂况,犹带夕阳颜色。
又恹恹,睡起炉香烧罢,玉阶闲立。
怅年来病里,嫌寒怯暖,负了许多佳日。
转眼重阳,尚恐雨晴难必。
流光容易抛人去,谁见柱移瑶瑟。
便寻思,二十五条弦上,已过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