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中有地可藏真,子子孙孙曲糵醺。
谁是圣之清者后,此君应负此君君。
瓮中有地可藏真,子子孙孙曲糵醺。
谁是圣之清者后,此君应负此君君。
这首诗《糟笋》以“糟笋”为题,通过“糟笋”这一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真”与“清”的追求与向往。诗中“瓮中有地可藏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瓮”比作容器,象征着包容与蕴藏,而“地”则暗指内在的真谛或本质,强调了内在真实的重要性。接下来,“子子孙孙曲糵醺”,通过描述糟笋在酒曲的作用下发酵的过程,隐喻着知识、智慧或道德品质的传承与深化,如同家族世代积累的学问与德行。
“谁是圣之清者后,此君应负此君君。”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糟笋”与“圣人”相联系,提出疑问:谁是继承圣人清高品格的人?“此君”在这里既是糟笋的代称,也暗含了对理想人格的期待与追寻。最后一句中的“应负此君君”则表达了对真正继承并发扬光大这种清高品格者的期许和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糟笋”这一日常物象,寓言式地探讨了内在真实、知识传承与理想人格的追求,语言简洁而寓意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
君不见,霸陵道,归鸿带暖春初到。
鹅黄十里斗轻盈,鸭绿千丝成覆冒。
君不见,长安东,李花已白桃花红。
一川翠线牵风软,千树黄鹂唤日融。
有人此地生离别,临流寄远多攀折。
一枝枝是忆东风,东风挂恨何时歇。
翛翛古粤一高人,歌风啸月四时春。
五株閒种碧湾渚,半点不侵紫陌尘。
春来鸟语夏蝉噪,一榻青阴閒寄傲。
时对芳樽发浩歌,屡舞衣裳任颠倒。
我为君,歌柳川,清溪一曲韵泠然。
午风淡荡睡初足,此意悠悠谁与传。
昨日出西樵,山人远寄声。
学贵见大意,道贵究大成。
治贵识大体,事贵举大经。
琐琐细末间,何苦太经营。
近民民自亲,吏弊安足惩。
民散吾远之,返本源乃清。
所以古先人,一一理性情。
振振明道子,千载有徽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