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埋阴壑雪凝峰,半壁天台已万重。
人度碧溪疑辍棹,僧归苍岭似闻钟。
暖眠鸂鶒晴滩草,高挂猕猴暮涧松。
曾约共游今独去,赤城西面水溶溶。
云埋阴壑雪凝峰,半壁天台已万重。
人度碧溪疑辍棹,僧归苍岭似闻钟。
暖眠鸂鶒晴滩草,高挂猕猴暮涧松。
曾约共游今独去,赤城西面水溶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川景象,诗人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篇“云埋阴壑雪凝峰”立即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连绵不绝的山脉之中。紧接着,“半壁天台已万重”则增强了这种景象的宏大感,天台山如同通往天堂的一座高不可攀的宝座。
“人度碧溪疑辍棹”一句,以行人的视角切入,将读者带入幽深的自然之中,那里的溪流清澈,连行人的脚步都似乎变得小心翼翼。接下来的“僧归苍岭似闻钟”则展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僧人归来时,山中的钟声似乎在空谷足音中回响,让人不禁沉思。
“暖眠鸂鶒晴滩草,高挂猕猴暮涧松”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鸂鶒(一种古代传说中的鸟)在温暖的阳光下安然入睡,而猕猴则在傍晚时分依附于苍翠的松树,营造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生态景象。
最后,“曾约共游今独去,赤城西面水溶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曾经相约同游,如今却只能独自前往,这种离别之情在柔和的山水间流淌,显得更加凄凉。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天台山这一自然奇观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