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西来便答东,从教人笑我佯聋。
白云乍可离青嶂,明月难教下碧空。
有问西来便答东,从教人笑我佯聋。
白云乍可离青嶂,明月难教下碧空。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崇岳的作品,名为《偈颂一百二十三首》中的第三首。它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首句“有问西来便答东”,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问题无论来自哪个方向,都能从容应对,不拘泥于形式,似乎在说:“无论问题从何而来,我都能够东向而答。”这里的“西来”和“东”象征着对立的两极,诗人却能自在转换,体现出其豁达的心境。
次句“从教人笑我佯聋”,则揭示了诗人面对他人嘲笑或误解时的态度,他选择装作耳聋,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更专注于内心的宁静和修行。
后两句“白云乍可离青嶂,明月难教下碧空”,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他宁愿与白云相伴,不愿离开青山;即使明亮的月亮,他也认为它难以从深邃的碧空中落下,寓意他对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生活境界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表达,展示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禅心,以及对自然和谐生活的深深热爱。
桂冷千山,葭苍一水,西风咽断蝉声。
罗纨夜润,招凉粘湿疏萤。
明月不堪赠与,披衣愁若故乡情。
还惊起,蕉阴睡鹤,独唳空庭。
更念汉宫旧事,赐近臣消渴,醉浥金茎。
烟凄蔓草,铜仙清梦迟醒。
翠盘又倾碎玉,藕花香杳泪珠零。
休分付,一枝湘管,写怨秋屏。
棠梨谢了,啼鹃无赖,又催春暮。
一院茶香,迤逦倦鸥吹聚。
破禅也带看花眼,偏被柳丝牵住。
问青鞋、甚事年年芳径,俊游都误。
傍阑干、向晚飞来燕子,似笑韶华虚度。
百感回肠,曲水算知愁绪。
梦魂尚倚山阴棹,换了冷烟疏雨。
恐他时,再证浮杯佳约,鬓添霜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