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斋畔柳,风袅万条烟。
绿荫斜开径,閒依独繫船。
爱看归去鹤,时听晚来蝉。
步屧沙痕湿,壶中别有天。
清音斋畔柳,风袅万条烟。
绿荫斜开径,閒依独繫船。
爱看归去鹤,时听晚来蝉。
步屧沙痕湿,壶中别有天。
这首诗描绘了静明园中的一处景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首先,“清音斋畔柳,风袅万条烟”两句,通过“清音斋”这一特定地点,引入了柳树与微风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轻柔的烟雾在空中飘散,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接着,“绿荫斜开径,閒依独繫船”描绘了一条被绿荫覆盖的小径,以及独自停泊的小船。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在此地的闲适与自在,仿佛与世隔绝,独享这份宁静与美好。
“爱看归去鹤,时听晚来蝉”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与和谐的主题。诗人喜爱观赏归巢的鹤,聆听傍晚的蝉鸣,这些自然界的生灵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步屧沙痕湿,壶中别有天”两句,通过诗人的行踪和对壶中世界的想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行走于沙滩之上,留下了湿漉漉的足迹,而壶中所蕴含的世界,则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深邃,与外界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静明园中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虚斋要使暑天寒,移得扶疎惬静观。
不但好风生殿角,已应春笋斗春阑。
何年落月挂苍山,长似瑶梳插翠鬟。
拟琢半轮营魄处,莫教如玦只如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