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荒夜半起悲风,坐悔容颜傲画工。
一曲琵琶残月落,愁看孤雁入秦中。
龙荒夜半起悲风,坐悔容颜傲画工。
一曲琵琶残月落,愁看孤雁入秦中。
这首诗《昭君》由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深切同情与感慨。
首句“龙荒夜半起悲风”,以“龙荒”这一充满神秘与辽阔感的地名,以及“夜半”这一时间点,营造出一种苍凉而深沉的氛围,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环境的艰苦。紧接着,“起悲风”三字直接点明了情感基调,预示着接下来将有一段哀伤的故事展开。
第二句“坐悔容颜傲画工”,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揭示了对自身形象的反思与后悔。这里的“傲画工”既指王昭君对画师技艺的高超感到自豪,也暗含了她对命运安排的无奈与不甘。这一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第三句“一曲琵琶残月落”,以琵琶声与残月为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常与离别、思乡、哀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残月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命运的无常,这一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最后一句“愁看孤雁入秦中”,以“孤雁”这一孤独的意象,象征着王昭君远离家乡、独自行走的命运。秦中,泛指古代陕西省一带,这里用以指代昭君最终的归宿之地。通过“愁看”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昭君命运的深深同情与哀怜。
整首诗通过对昭君形象的刻画与情感的抒发,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也反映了对命运不公的感慨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这首诗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历史深度又富含个人情感的艺术世界。
东方早寒雪霜挚,新梨十月已满市。
削成黄蜡圆且长,味甘骨冷体有香。
芳尊命友先众果,百十磊砢升君堂。
赠君玉壶层冰之皎洁,副以金茎皓露之清凉。
奈何拨火取煨栗,梨虽至美或不尝。
颦眉三咽手摩腹,谓此发病为第一,夺之儿口饧止哭。
君不记南方无此物,五更酒渴唤水时,思此千里莫致之。
及今乃以多见贱,南方橘柚东方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