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帐何人拜马融,已应羞面见儿童。
早知自照头颅丑,枉用文章杀李公。
绛帐何人拜马融,已应羞面见儿童。
早知自照头颅丑,枉用文章杀李公。
这首诗名为《咏史(其一)》,出自宋代诗人孙应时之手。诗中通过对古人故事的咏叹,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特看法。
“绛帐何人拜马融”,此句描写的是古代名士马融受到人们的尊崇,其地位如同高悬的红色帷幕(绛帐)一般显赫。这里通过“何人”二字,反衬出马融的声望之大,以及他在当时被人敬仰拜服的情景。
“已应羞面见儿童”,这句则透露出诗人孙应时对历史上的某些人物评价不高,觉得他们在后世小孩子面前也感到羞愧。这里的“羞面”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轻蔑态度。
“早知自照头颅丑”,此句是说诗人早已认识到自己外貌上的不足,用“头颅丑”形象地描绘出这种自我认知。同时,“自照”一词也表现了作者的自省之意,暗示他对于自己的才华和品格有着深刻的反思。
“枉用文章杀李公”,这句诗则指的是历史上某些人滥用文字武器伤害他人,特别是“杀”字,显示出这种攻击行为的严重性。这里的“李公”可能特指某位被不公正评价的人物,也有可能泛指那些因文章而遭受不幸的士人。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与品德、名誉与真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它也展示了孙应时对于文字力量的警醒,以及他对那些滥用文学才能伤害他人的批判态度。
江风浩浩吹江柳,碧流如泻翻琼玖。
扁舟一叶势欲飞,两岸青山入云走。
雨声滴滴敲篷鸣,我居篷底谁为情。
呼童洗盏酌新酒,自歌自酌攻愁城。
愁城既破我亦醉,谩拥轻衾欹枕睡。
梦回拭目推篷看,烟水茫茫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