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水沈沙族类丰,外缄顽壳力难攻。
虽云眉目亏天巧,谁使琼瑶美内充。
海畔屡曾逢野士,坐间那复识王融。
一樽风味思倾倒,赖有芳鲜可荐公。
泊水沈沙族类丰,外缄顽壳力难攻。
虽云眉目亏天巧,谁使琼瑶美内充。
海畔屡曾逢野士,坐间那复识王融。
一樽风味思倾倒,赖有芳鲜可荐公。
这首宋代诗人李正民的《食蛤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蛤蜊这一海鲜的品尝体验与思考。
首句“泊水沈沙族类丰”,生动描绘了蛤蜊栖息于水底沙中,种类繁多的场景,仿佛能感受到海水的宁静与生命的丰富。接着,“外缄顽壳力难攻”一句,形象地描述了蛤蜊外壳坚硬,难以轻易打开的状态,暗示着其内部的美味需要耐心与技巧去探索。
“虽云眉目亏天巧,谁使琼瑶美内充”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蛤蜊内部的美比作珍贵的玉石,赞美其内在的丰富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造物之精妙的赞叹。
“海畔屡曾逢野士,坐间那复识王融”则通过对比,将自己在海边多次遇到的普通渔夫与古代文人王融进行对比,强调了对当下生活简单而真实的享受,而非追求古代文人的雅致与高远。
最后,“一樽风味思倾倒,赖有芳鲜可荐公”表达了诗人对蛤蜊美味的深深喜爱,以及愿意与他人分享这份美味的愿望,体现了美食带来的喜悦与社交的乐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食物的独到品味和审美情趣,也蕴含了对自然、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深刻感悟。
创建灵坛,初修丹灶,保养太和真命。
风上虎啸,火起龙腾,燮理要依时令。
金木交并,斗觉天关,旋绕涤除心径。
睹玄珠一粒、流霞闪烁,送归金鼎。
壶中景、造化希夷,玄机要妙,点制魄仙魂圣。
元中体用,旨里明真,悟得本来真性。
还返无穷,渐入清阳,仙境照盈虚静。
这一轮明月,年年蒙蔽,豁然开莹。
日月高奔,金波满泛,七返九还延祚。
真精应物,大道潜身,恍惚妙通玄路。
直待阳生,造化神丹,龙虎紫霄天府。
这瑶函、宝篆天机,须仗至人开悟。
长生道、固蒂深根,仙家活计,烹炼汞铅为务。
炉辉五彩,鼎耀三光,识取本来宗祖。
明月楼前,睹个金蝉,飞舞翠峰明宇。
把凌云一志,精诚精进,上仙科举
运气吞霞,乘风饮露,须列五云为则。
南山赤凤,北海乌龟,坚志用心求得。
铅汞相迎,造化炉中,烹就一丸端的。
这阴阳、神用虚无,长养浩然消息。
玄关悟、到此方知,盲聋耳目,得遇至人开剔。
用符妙道,默运玄机,琼液转流增益。
云水清闲,太虚空寂,寥廓本无踪迹。
这金丹一诀,平生疑难,涣然冰释。
绝粒停厨,餐霞饮露,返照自然相制。
铅生五彩,汞发三光,方显大丹苗裔。
开启朱扉,跃出金乌,飞入玉蟾宫里。
把阴阳、交会神炉,烹就浩然真体。
虚无内、紫气盘旋,玄珠闪铄,射透混成宗睿。
忘机修道,隐迹求仙,常默心无凋弊。
贪恋荣华,误了赫赫神丹,恣情抛弃。
有人人识道,专精谨守,决然超彼。
洞晓玄机,深明丹奥,赖与祖宗符契。
龙耕虎种,玉液金芝,好个道家活计。
丹灶容光,睹个婴儿,旋绕惊天骇地。
驭紫云、翠凤相迎,真的上仙苗裔。
三阳首、玉药天香,琪花宝树,掩映瑞云佳丽。
天光潋滟,桂影扶疏,鲲化大鹏相继。
休谓狂言,性理分明,消息至人才艺。
在英豪决烈,精诚果敢,性情高志。
志气凌云,精神英秀,得脱遍求真理。
虚空炉户,自已天真,遭遇便能修制。
师不高明,咫尺如隔,千里安分真伪。
这黄芽赤髓,时人皆有,柰何愚昧。
真烈士、斡运机关,凿开混沌,夺得夜明如意。
辉辉宝盖,赫赫灵光,影隐大渊无滞。
休纵心猿,盗了金鼎还丹,谩劳虚费。
起三阳真火,时时烹炼,九还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