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何年创,相传自盛唐。
一灯留法界,片月照迷方。
山敛浮云尽,风翻贝叶香。
无生如可学,吾欲泛慈航。
宝塔何年创,相传自盛唐。
一灯留法界,片月照迷方。
山敛浮云尽,风翻贝叶香。
无生如可学,吾欲泛慈航。
这首诗描绘了天宁寺中宝塔的历史与庄严,以及兰上人房内的静谧与禅意。首句“宝塔何年创,相传自盛唐”点出宝塔历史悠久,追溯至唐朝,流露出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敬仰。接着“一灯留法界,片月照迷方”描绘了一盏孤灯照亮法界,一轮残月指引迷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寻求心灵归宿的氛围。后两句“山敛浮云尽,风翻贝叶香”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贝叶象征佛教经典,其香气寓意着知识与智慧的芬芳。最后,“无生如可学,吾欲泛慈航”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追求与向往,希望像渡过慈航一样,找到生命的真谛,达到无生的境界。整首诗以景喻情,寓言深邃,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临歧方悔相逢晚,新愁满怀难诉。
倦抚瑶琴,闲拈象管,怕唱一声南浦。江空岁暮。
看落叶荒村,乱山无数。
正恨无聊,片帆偏又载人去。
迢迢故乡渐远,对泥林草屋,应念朱户。
梦绕孤灯,寒欺客帽,休更听风听雨。离情最苦。
问甚日归来,咏花同步。欲寄鸾笺,雁声沉宿雾。
海岛移来,倩并刀、镂就千丝金碎。
筠筒石火,尽是间中生计。
吹兰吐麝,更销尽、薄寒残醉。
多只恐,万缕成灰,剩有断纹心字。氤氲绣屏香细。
罥窗纱袅袅,未输沉水。瑶阶伫立,散作半帘花气。
熏炉夜暖,倚珊枕、几回曾记。
偏喜得、频递春纤,小鬟解事。
七宝同心,早相伴、其人如玉。
忆当日、谢公付与,凤头新琢。
几度春风明镜晓,一朝噩梦天涯觉。
卅九年,簪导尽飘零,奁中独。猛摧折,胶难续。
伤往事,悲风木。想波恬古井,旧愁顿触。
翡翠笔床离案久,梅花院落吟情缩。
忽无端,鸿雪又留痕,人间读。
今夕何夕,怅娟娟照处,风清月白。
玉宇琼楼归去后,知在蟾宫几阙。
也算曾圆,不堪重证,小历沧桑劫。
前身记否,明明镜影磨灭。
料应只合奔云,为谁系恋,莽莽尘寰窄。
未必多情长锁恨,刚好从头悟彻。
可是无缘,谁能遣此,击碎冰壶缺。
霜花窣地,任他一例埋没。
冰檐一角,正蜡残时候。帖帖春魂向人逗。
尽沉吟,小月寒抱双肩,浑筛遍,水墨画绫衫袖。
冬缸青入梦,起拂苔笺,揽取蟾光不盈手。
悄影似窥人,女字横枝,讶今岁、与伊同瘦。
待小轴犀帘唤寒簧,对雪北疏花,冷香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