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生山头,挺干故不长。
丛兰发涧底,随时布幽香。
高下殊所托,物性自有常。
富贵多疵辱,贫贱愉且康。
负乘为寇媒,考槃古所臧。
素心苟无瑕,跧伏道弥光。
射干生山头,挺干故不长。
丛兰发涧底,随时布幽香。
高下殊所托,物性自有常。
富贵多疵辱,贫贱愉且康。
负乘为寇媒,考槃古所臧。
素心苟无瑕,跧伏道弥光。
这首诗以自然界的植物作为比喻,探讨了人生的不同境遇与内在品质的关系。开篇“射干生山头,挺干故不长”,通过对比射干在山头生长却难以茁壮,与丛兰在涧底却能散发幽香,暗示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接着,“高下殊所托,物性自有常”强调了事物本性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不同环境下个体展现出的特质。
“富贵多疵辱,贫贱愉且康”两句,直接将人生境遇与内心状态联系起来,指出富贵者往往伴随着瑕疵和侮辱,而贫贱者则能保持愉悦和平静的心态。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地位与个人情感状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负乘为寇媒,考槃古所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负乘(即乘坐豪华车)被视为招致祸端的媒介,而“考槃”则是古代隐士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象征着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中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批判。
最后,“素心苟无瑕,跧伏道弥光”总结全诗主旨,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即使处于困境或平凡之中,只要内心纯洁无瑕,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体现了一种超越外在条件的精神追求。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现象及个人修养的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