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暮春天,上巳清明五日前。
红杏园林初过雨,绿杨庭院欲生烟。
无花无酒伤今日,宜麦宜蚕胜去年。
却怪山中时候早,树林深处有鸣蝉。
江南三月暮春天,上巳清明五日前。
红杏园林初过雨,绿杨庭院欲生烟。
无花无酒伤今日,宜麦宜蚕胜去年。
却怪山中时候早,树林深处有鸣蝉。
这首宋诗《清明》是虞俦所作,描绘了江南三月暮春时节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明节前五日的清新气息。雨后的园林里,红杏花开得鲜艳,仿佛刚刚洗尽尘埃;庭院中的绿杨在微风中摇曳,似有轻烟缭绕,营造出朦胧而宁静的画面。
诗人感慨于眼前虽无花无酒,但麦苗茁壮,蚕事也将开始,这些平凡的景象却比去年更显得生机勃勃。最后一句“却怪山中时候早,树林深处有鸣蝉”,以山中蝉鸣的意外之早,暗示了春天的提前到来,也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转的微妙感触。
整首诗以景寓情,通过对江南暮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序变迁和生活琐事的淡淡哀愁与欣喜交织的情感。
梦里邯郸熟,谈间栗里亲。
不闻担板汉,曾羡釆薇人。
停待容来日,商量尚小贫。
只欺五斗米,典没万金身。
海滨半程沙上路,海风吹起成烟雾。
行人合眼不敢觑,一行一步愁一步。
步步沙痕没芒履,不是不行行不去。
若为行到无沙处,宁逢石头啮足拇。
宁蹈黄泥贱袍裤,海滨涉路莫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