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竹非桃。甚眉舒翠玉,泪掩红绡。
新妆明灼灼,嫩叶影萧萧。天台仙子降湘皋。
泪痕酒痕,春情未消。瑶池果,定惹得、凤皇儿笑。
诗巧。图更巧。春在武陵,人自弹琴啸。
万绿丛中,小红心上,和合琼株瑶草。
知是双仙化身来,夏中开到秋难老。
潼江边,杜陵翁、作杖尤好。
非竹非桃。甚眉舒翠玉,泪掩红绡。
新妆明灼灼,嫩叶影萧萧。天台仙子降湘皋。
泪痕酒痕,春情未消。瑶池果,定惹得、凤皇儿笑。
诗巧。图更巧。春在武陵,人自弹琴啸。
万绿丛中,小红心上,和合琼株瑶草。
知是双仙化身来,夏中开到秋难老。
潼江边,杜陵翁、作杖尤好。
这首诗名为《换巢鸾凤·夹竹桃》,作者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赵熙。诗中以夹竹桃为描绘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独特的韵味。
诗人首先将夹竹桃比喻为非竹非桃的神秘之物,形容其翠玉般的叶子舒展,红绡般的花朵含泪绽放,形象生动。接着,他赞美了夹竹桃花的新妆明艳,以及嫩叶带来的萧瑟秋意,暗示着花的娇嫩与季节的流转。
诗人进一步联想,将夹竹桃比作天台仙子降临湘皋,泪痕酒痕间仍保留着春情,寓意其不凡的气质和持久的魅力。接下来,他提及瑶池的仙果,暗示夹竹桃可能引来凤凰的喜爱,增添了神秘与仙气。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夹竹桃置于武陵仙境般的场景中,人们在其中弹琴长啸,享受自然之美。夹竹桃在万绿丛中显得尤为醒目,如同琼株瑶草般纯洁而珍贵。诗人认为这可能是双仙的化身,即使到了夏天也能长久盛开,象征永恒的生命力。
最后,诗人提到夹竹桃在潼江边生长,杜陵翁甚至可以将其作为手杖,显示出其坚韧与实用的价值。整首诗通过对夹竹桃的描绘,不仅赞美了其外在美,也寓含了对人生态度的哲思,体现了赵熙深厚的艺术造诣。